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3 总体评价 | 第16-17页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7-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 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 | 第18-19页 |
1.4.1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8页 |
1.4.2 研究的不足 | 第18-19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研究基础 | 第19-29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9-20页 |
2.1.1 创新创业 | 第19页 |
2.1.2 社团 | 第19页 |
2.1.3 大学生社团 | 第19-20页 |
2.1.4 创新创业类社团 | 第20页 |
2.2 创新创业背景下大学生社团的特点 | 第20-22页 |
2.2.1 社团成立的自发性,社团活动的自主性 | 第21页 |
2.2.2 社团成员的广泛性,机构设置的松散性 | 第21页 |
2.2.3 社团成员的整合性,活动目标的一致性 | 第21-22页 |
2.2.4 社团种类的多样性,活动内容的丰富性 | 第22页 |
2.3 创新创业背景下大学生社团的功能 | 第22-25页 |
2.3.1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 第22-23页 |
2.3.2 素质教育推动功能 | 第23-24页 |
2.3.3 校园文化建设功能 | 第24-25页 |
2.3.4 创新创业服务功能 | 第25页 |
2.4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5-28页 |
2.4.1 学生发展理论 | 第25-26页 |
2.4.2 组织行为学理论 | 第26页 |
2.4.3 人本管理理论 | 第26-27页 |
2.4.4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第27页 |
2.4.5 创新创业教育理论 | 第27-28页 |
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创新创业背景下大学生社团建设的个案分析---以S大学为例 | 第29-38页 |
3.1 创新创业背景下S大学大学生社团概况 | 第29-34页 |
3.1.1 S大学大学生社团简介 | 第29-31页 |
3.1.2 S大学大学生社团类型 | 第31-32页 |
3.1.3 S大学大学生社团组织建设情况 | 第32-33页 |
3.1.4 S大学大学生社团活动开展情况 | 第33-34页 |
3.2 创新创业背景下S大学大学生社团取得的成绩 | 第34-36页 |
3.2.1 学生社团种类多样、数量庞大 | 第34-35页 |
3.2.2 学生社团活动量多、内涵丰富 | 第35页 |
3.2.3 学生社团各项保障完善、体系成熟 | 第35页 |
3.2.4 创新创业社团发展迅速、成果显著 | 第35-36页 |
3.3 S大学大学生社团存在的问题 | 第36-37页 |
3.3.1 社团发展参差不齐 | 第36-37页 |
3.3.2 社团内部管理涣散 | 第37页 |
3.3.3 社团活动规范性和创新性缺乏 | 第37页 |
小结 | 第37-38页 |
第4章 创新创业背景下大学生社团建设存在问题分析 | 第38-46页 |
4.1 大学生社团外部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38-41页 |
4.1.1 高校保障机制缺失 | 第38-40页 |
4.1.2 高校管理体制不全 | 第40页 |
4.1.3 高校对大学生社团创新创业教育的忽视 | 第40-41页 |
4.2 大学生社团自身建设方面的问题 | 第41-45页 |
4.2.1 社团成员流动性大 | 第41-42页 |
4.2.2 社团组织管理混乱 | 第42-43页 |
4.2.3 社团发展定位模糊 | 第43页 |
4.2.4 社团活动参差不齐 | 第43-44页 |
4.2.5 社团创新能力不够 | 第44-45页 |
小结 | 第45-46页 |
第5章 创新创业背景下加强高校社团建设的提升对策 | 第46-60页 |
5.1 借鉴国外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经验 | 第46-48页 |
5.1.1 社团机构健全,管理方式创新化 | 第46-47页 |
5.1.2 社团成员广泛,发展方向自主化 | 第47页 |
5.1.3 社团设施充足,经费供给多样化 | 第47-48页 |
5.2 明确高校社团建设的指导原则 | 第48-50页 |
5.2.1 主体性原则 | 第48页 |
5.2.2 可持续发展原则 | 第48-49页 |
5.2.3 集体主义原则 | 第49页 |
5.2.4 开放性和创新性原则 | 第49-50页 |
5.3 高校层面社团建设的提升措施 | 第50-54页 |
5.3.1 明确大学生社团的定位 | 第50-51页 |
5.3.2 健全大学生社团的管理体系 | 第51-52页 |
5.3.3 完善大学生社团的保障机制 | 第52-53页 |
5.3.4 增强大学生社团的创新创业作用 | 第53-54页 |
5.4 社团自身建设层面的提升措施 | 第54-59页 |
5.4.1 加强规范管理,推进效率最大化 | 第54-55页 |
5.4.2 增强文化建设,实现育人目标 | 第55-56页 |
5.4.3 注重活动品质,打造精品社团 | 第56-57页 |
5.4.4 加强内外交流,提升实力水平 | 第57-58页 |
5.4.5 加大干部培养,实现可持续发展 | 第58-59页 |
5.4.6 发挥创新创业作用,不断与时代接轨 | 第59页 |
小结 | 第59-60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