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8-11页 |
ABSTRACT | 第11-14页 |
绪论 | 第15-24页 |
第一节 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9-21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 第21-24页 |
第一章 “连续性”问题探源 | 第24-37页 |
第一节 “连续性”的语义学溯源 | 第24-26页 |
第二节 古希腊的“连续性”思想 | 第26-30页 |
第三节 莱布尼茨思想中的“连续性”问题 | 第30-32页 |
第四节 杜威的“连续性”理论 | 第32-37页 |
一、人与环境的连续性 | 第32-33页 |
二、经验的连续性 | 第33-34页 |
三、艺术与生活的连续性 | 第34-37页 |
第二章 西方环境美学中“连续性”问题的思维方式 | 第37-52页 |
第一节 “连续性”与环境审美模式——“过程”性思维方式 | 第37-44页 |
一、“环境”的动态性与无框性 | 第37-41页 |
二、环境审美模式与环境审美的过程性 | 第41-44页 |
第二节 “连续性”与形而上学问题——“关系”性思维方式 | 第44-52页 |
一、伯林特的连续性形而上学思想 | 第44-46页 |
二、西方环境美学对形而上学的思考与排斥 | 第46-48页 |
三、“可能性”与关系思维范式 | 第48-52页 |
第三章 西方环境美学中“连续性”问题的理论形态 | 第52-76页 |
第一节 卡尔松的连续性思想 | 第52-65页 |
一、连续性与卡尔松的自然审美 | 第52-59页 |
二、“适应”之美——连续性与卡尔松的人类环境审美 | 第59-65页 |
第二节 伯林特的“连续性”理论 | 第65-71页 |
一、“连续性”理论的发端——“审美场” | 第65-68页 |
二、“连续性”与“环境”审美 | 第68-71页 |
第三节 一元与二元:西方环境美学中“连续性”问题存在差异的理论根源 | 第71-76页 |
第四章 西方环境美学中“连续性”问题的理论面向 | 第76-87页 |
第一节 身体面向 | 第76-79页 |
第二节 时空面向 | 第79-81页 |
第三节 审美“过程”面向 | 第81-84页 |
第四节 “连续性”问题的融合 | 第84-87页 |
余论 | 第87-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5页 |
致谢 | 第95-97页 |
附件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