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1 绪论 | 第11-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16页 |
1.3.1 模式 | 第14页 |
1.3.2 人才培养模式 | 第14页 |
1.3.3 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 第14-15页 |
1.3.4 课程 | 第15页 |
1.3.5 课程设置 | 第15-16页 |
1.3.6 体育学硕士研究生 | 第16页 |
1.4 文献综述 | 第16-18页 |
1.4.1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6-17页 |
1.4.2 国外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 | 第17页 |
1.4.3 国外高校体育学硕士课程设置情况 | 第17-18页 |
1.5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8-24页 |
1.5.1 硕士研究生教育 | 第18页 |
1.5.2 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 第18-19页 |
1.5.3 体育类硕士学位发展历程 | 第19页 |
1.5.4 体育类硕士教育现状 | 第19-20页 |
1.5.5 体育学硕士课程结构设置现状 | 第20-24页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24-28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24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24-28页 |
2.2.1 文献资料法 | 第24页 |
2.2.2 问卷调查法 | 第24-26页 |
2.2.3 专家访谈法 | 第26页 |
2.2.4 比较分析法 | 第26-27页 |
2.2.5 观察法 | 第27页 |
2.2.6 数理统计法 | 第27-28页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28-48页 |
3.1 体育学硕士培养条件比较 | 第28-33页 |
3.1.1 哈尔滨体育学院与香港体育学院教学资源及场馆硬件设施条件的比较 | 第28-31页 |
3.1.2 哈尔滨体育学院与香港体育学院体育学硕士培养师资力量的比较 | 第31-32页 |
3.1.3 哈尔滨体育学院与香港体育学院体育学专业科研条件比较 | 第32-33页 |
3.2 体育学硕士培养目标的比较 | 第33-37页 |
3.2.1 人才规格 | 第33-34页 |
3.2.2 哈尔滨体育学院体育学硕士培养目标 | 第34-35页 |
3.2.3 香港体育学院体育学硕士培养目标 | 第35页 |
3.2.4 两所学校体育学硕士培养目标的异同 | 第35-37页 |
3.3 体育学硕士培养过程的比较 | 第37-44页 |
3.3.1 课程设置 | 第37-42页 |
3.3.2 教学因素 | 第42-44页 |
3.4 体育学硕士培养制度的比较 | 第44-45页 |
3.4.1 哈尔滨体育学院体育学硕士培养制度 | 第44页 |
3.4.2 香港体育学院体育学硕士培养制度 | 第44-45页 |
3.4.3 两所学校体育学硕士培养制度的异同 | 第45页 |
3.5 两所学校体育学硕士培养的质量评价 | 第45-48页 |
3.5.1 课程的考核方式 | 第45-46页 |
3.5.2 体育学硕士的培养质量与评价内容 | 第46-48页 |
4 结论与建议 | 第48-50页 |
4.1 结论 | 第48页 |
4.2 建议 | 第48-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附录 | 第53-54页 |
个人简历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