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3-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2.1 沥青-集料黏附性试验与评价方法的研究 | 第10-11页 |
1.2.2 沥青-集料黏附性影响因素研究 | 第11-12页 |
1.2.3 沥青、集料及界面微观行为特性研究 | 第12-14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第二章 基于光电比色法的沥青-集料界面细观黏附性研究 | 第16-30页 |
2.1 原材料性质 | 第16-17页 |
2.1.1 沥青 | 第16页 |
2.1.2 集料 | 第16-17页 |
2.2 试验条件 | 第17页 |
2.3 黏附性评价试验 | 第17-27页 |
2.3.1 水煮法 | 第17-19页 |
2.3.2 光电比色法 | 第19-24页 |
2.3.3 扫描电子显微镜 | 第24-27页 |
2.4 界面相破坏模式分析 | 第27-2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第三章 沥青-集料界面微观特性研究 | 第30-51页 |
3.1 沥青AFM测试方法 | 第30-33页 |
3.1.1 AFM测试原理 | 第30-31页 |
3.1.2 AFM工作模式 | 第31-32页 |
3.1.3 AFM参数 | 第32-33页 |
3.2 沥青混合料NI测试方法 | 第33-34页 |
3.2.1 NI测试原理 | 第33页 |
3.2.2 NI加载模式 | 第33-34页 |
3.3 样品制备工艺 | 第34-36页 |
3.3.1 AFM样品的制备 | 第34-35页 |
3.3.2 NI样品的制备 | 第35-36页 |
3.4 水温耦合条件 | 第36-37页 |
3.5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37-50页 |
3.5.1 表面形貌 | 第37-41页 |
3.5.2 粗糙度 | 第41-42页 |
3.5.3 力曲线 | 第42-47页 |
3.5.4 力学性质 | 第47-50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四章 沥青-集料界面微观特性的分子动力学模拟探究 | 第51-68页 |
4.1 沥青分子模型的确立 | 第51-55页 |
4.1.1 沥青三组分简介及分子模型选用 | 第51-53页 |
4.1.2 SBS改性剂分子模型 | 第53页 |
4.1.3 水分子模型 | 第53页 |
4.1.4 沥青分子模型的组建 | 第53-55页 |
4.2 集料分子模型的确立 | 第55-56页 |
4.3 沥青与集料分子模型合理性验证 | 第56-58页 |
4.4 界面分子模型的建立 | 第58-59页 |
4.5 界面分子模型的动力学模拟 | 第59-63页 |
4.5.1 力场的选择 | 第59-60页 |
4.5.2 系综的选择 | 第60-61页 |
4.5.3 周期性边界条件 | 第61-62页 |
4.5.4 几何构型优化 | 第62-63页 |
4.5.5 恒温动力学模拟 | 第63页 |
4.6 模拟结果及讨论 | 第63-66页 |
4.6.1 界面能分析 | 第63-65页 |
4.6.2 内聚能分析 | 第65-66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五章 水温耦合作用下大空隙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研究 | 第68-79页 |
5.1 水稳定性评价方法概述 | 第68-69页 |
5.2 原材料指标 | 第69页 |
5.3 配合比设计 | 第69-70页 |
5.4 试验方案 | 第70-73页 |
5.4.1 浸水马歇尔试验 | 第71页 |
5.4.2 冻融劈裂试验 | 第71-73页 |
5.4.3 浸水飞散试验 | 第73页 |
5.5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73-78页 |
5.5.1 残留稳定度分析 | 第73-74页 |
5.5.2 冻融劈裂强度比分析 | 第74-75页 |
5.5.3 飞散损失分析 | 第75-77页 |
5.5.4 试验结果变异性分析 | 第77-78页 |
5.6 水温耦合作用对混合料水稳定性影响的比较 | 第78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9-81页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79-80页 |
6.2 展望 | 第80-8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