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1.2.1 道路局部拥堵的研究 | 第12-14页 |
1.2.2 公交车站点停靠影响道路通行能力的研究 | 第14页 |
1.2.3 文献评述 | 第14-15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3.1 理论意义 | 第15页 |
1.3.2 现实意义 | 第15-16页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7页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17-20页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基础理论 | 第20-28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0-23页 |
2.1.1 常规公共交通系统 | 第20-21页 |
2.1.2 常规公交站点类型 | 第21-22页 |
2.1.3 局部拥堵 | 第22-23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3-26页 |
2.2.1 外部性理论 | 第23-24页 |
2.2.2 交通流理论 | 第24页 |
2.2.3 资源配置理论 | 第24-26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6-28页 |
第3章 常规公交站点停靠对交通局部拥堵影响机理分析 | 第28-40页 |
3.1 交通局部拥堵特征 | 第28-32页 |
3.1.1 局部拥堵时间分布特征 | 第28-29页 |
3.1.2 局部拥堵空间分布特征 | 第29-31页 |
3.1.3 局部拥堵方向分布特征 | 第31-32页 |
3.2 交通局部拥堵产生的动力因素 | 第32-35页 |
3.2.1 公交线路规划 | 第32-33页 |
3.2.2 公交站点设置 | 第33-35页 |
3.3 公交车站点处停靠过程对局部拥堵的作用方式 | 第35-38页 |
3.3.1 直线式停靠站处停靠对局部拥堵的影响分析 | 第36-37页 |
3.3.2 港湾式停靠站处停靠对局部拥堵的影响分析 | 第37-38页 |
3.4 局部拥堵的外部性 | 第38-39页 |
3.4.1 交通拥堵外部性的内涵 | 第38页 |
3.4.2 局部拥堵负外部性的表现 | 第38-3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4章 常规公交站点停靠对局部拥堵影响的模型构建 | 第40-50页 |
4.1 模型构建的指导思想 | 第40-43页 |
4.1.1 传统路阻函数模型的比较研究 | 第40-42页 |
4.1.2 公交停靠站对路段交通流影响研究的必要性 | 第42-43页 |
4.2 基于改进路阻函数模型局部拥堵影响的测度模型 | 第43-48页 |
4.2.1 变量选取 | 第43-45页 |
4.2.2 模型构建 | 第45-47页 |
4.2.3 参数标定 | 第47-48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5章 北京市常规公交站点处停靠对交通局部拥堵的实证分析 | 第50-56页 |
5.1 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 第50-52页 |
5.1.1 调查站点的选取 | 第50-51页 |
5.1.2 调查时间 | 第51页 |
5.1.3 路段交通流量调查 | 第51-52页 |
5.1.4 公交停靠次数调查和站台停靠时间(或站台溢出时间)调查 | 第52页 |
5.2 基于改进的路阻函数模型的实证分析 | 第52-55页 |
5.2.1 直线式站点实证结果评价 | 第52-54页 |
5.2.2 港湾式站点实证结果评价 | 第54-55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6章 北京市常规公交站点的选型设置优化 | 第56-62页 |
6.1 公交站点建设成本分析 | 第56-57页 |
6.1.1 直线式公交站点建设成本 | 第56页 |
6.1.2 港湾式公交站点建设成本 | 第56-57页 |
6.2 公交站点类型优化选择模型 | 第57-58页 |
6.3 仿真实验 | 第58页 |
6.4 基于公交站点停靠的北京市交通局部拥堵的对策建议 | 第58-60页 |
6.4.1 根据客流量优化公交站点类型 | 第58-59页 |
6.4.2 加强区域公交枢纽建设 | 第59页 |
6.4.3 合理配置公交站点资源 | 第59-60页 |
6.4.4 构建多层次公共交通网络 | 第60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结论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