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引言 | 第7-10页 |
第一章 借名购房的内涵及成因 | 第10-16页 |
第一节 借名购房的内涵 | 第10-13页 |
一、借名购房的含义 | 第10-12页 |
二、借名购房的房屋种类 | 第12-13页 |
第二节 借名购房的成因 | 第13-16页 |
一、为规避或享受国家住房政策 | 第14-15页 |
二、为隐匿或转移财产 | 第15页 |
三、为规避税费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借名购房案件的裁判现状 | 第16-25页 |
第一节 实践中借名购房案的裁判立场 | 第16-23页 |
一、四种基本裁判立场 | 第16-18页 |
二、各立场的裁判路径 | 第18-23页 |
第二节 不同裁判立场间存在的主要分歧问题 | 第23-25页 |
一、能否单凭借名购房协议认定借名购房事实 | 第24页 |
二、违反政策的借名购房协议是否有效 | 第24-25页 |
三、能否依据借名购房协议直接确定房屋产权归属 | 第25页 |
第三章 借名购房案不同裁判立场间分歧问题的具体分析 | 第25-35页 |
第一节 借名购房事实的认定问题 | 第26页 |
第二节 借名购房协议的效力问题 | 第26-31页 |
一、合同效力的一般性规定 | 第26-27页 |
二、借名购房协议与法律关于合同无效的规定 | 第27-31页 |
第三节 案涉房屋产权的归属问题 | 第31-35页 |
一、不动产登记及其推定效力 | 第31-32页 |
二、事实物权与法律物权 | 第32-33页 |
三、无第三人参与的案涉房屋产权归属 | 第33-34页 |
四、第三人参与下的案涉房屋产权归属 | 第34-35页 |
第四章 借名购房案件的裁判建议 | 第35-43页 |
第一节 全面认定证据、严守举证责任规则 | 第35-37页 |
一、书面的借名购房协议为主,其他证据为辅 | 第35-37页 |
二、严守举证责任规则 | 第37页 |
第二节 违反政策的借名购房协议并非当然无效 | 第37-39页 |
一、标的房屋为经适房时借名购房协议无效 | 第38页 |
二、标的房屋为其他类型时借名购房协议有效 | 第38-39页 |
第三节 不能根据借名购房协议直接确认房屋产权归属 | 第39-41页 |
一、应严格区分债权与物权 | 第40页 |
二、承认事实物权,缓和物权法定 | 第40-41页 |
第四节 利益平衡——胜诉一方也应承担相应责任 | 第41-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