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3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研究方法与研究创新 | 第11-13页 |
1.2.1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1.2.2 研究创新 | 第11-13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3-15页 |
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3页 |
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3-14页 |
2.3 文献小结 | 第14-15页 |
第3章 中国新三板做市商制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5-30页 |
3.1 中国的新三板市场 | 第15-16页 |
3.1.1 中国新三板市场介绍 | 第15页 |
3.1.2 中国新三板做市商制度 | 第15页 |
3.1.3 中国新三板做市商制度基本模式 | 第15-16页 |
3.1.4 中国新三板做市商制度发展史 | 第16页 |
3.2 中国的新三板做市商制度发展现状 | 第16-23页 |
3.2.1 做市企业数量发展现状 | 第17-18页 |
3.2.2 做市商发展现状 | 第18页 |
3.2.3 做市企业成交数据情况 | 第18-19页 |
3.2.4 做市指数变化情况 | 第19-20页 |
3.2.5 现状分析 | 第20-21页 |
3.2.6 问卷调查分析原因 | 第21-23页 |
3.3 中国新三板做市商制度问题分析 | 第23-29页 |
3.3.1 新三板市场定位 | 第23-24页 |
3.3.2 做市商缺乏明确的获利方式 | 第24-25页 |
3.3.3 交易成本居高不下 | 第25-26页 |
3.3.4 定价问题 | 第26-27页 |
3.3.5 缺乏配套制度安排 | 第27-28页 |
3.3.6 做市商种类数量不足 | 第28页 |
3.3.7 投资者准入要求过高的问题 | 第28-29页 |
3.4 中国新三板做市市场出现问题后的影响 | 第29-30页 |
第4章 海外成熟做市商制度及其变化趋势 | 第30-34页 |
4.1 海外做市商制度介绍 | 第30-31页 |
4.1.1 美国纳斯达克做市商制度介绍 | 第30页 |
4.1.2 台湾兴柜做市商制度介绍 | 第30-31页 |
4.2 海外做市商制度比较分析 | 第31-33页 |
4.2.1 做市商交易模式与类型比较 | 第31页 |
4.2.2 做市商准入与退出 | 第31-32页 |
4.2.3 做市商库存股购入与管理 | 第32页 |
4.2.4 做市制度下投资者的准入政策 | 第32页 |
4.2.5 做市商的激励 | 第32-33页 |
4.3 海外做市商制度变化趋势与改进思考 | 第33-34页 |
第5章 中国新三板做市商制度优化改进建议 | 第34-40页 |
5.1 立法规定新三板定位 | 第34页 |
5.2 增加做市商的种类与数量 | 第34-36页 |
5.2.1 新增“主做市商”职位 | 第34-35页 |
5.2.2 “主做市商”的权利 | 第35-36页 |
5.3 存货管理 | 第36-37页 |
5.3.1 做市商存货管理及其风险 | 第36-37页 |
5.3.2 建立新三板做市融券制度增加存货管理新渠道 | 第37页 |
5.4 降低交易成本 | 第37-38页 |
5.5 做市商盈利模式的构建 | 第38页 |
5.6 投资者准入制度改革 | 第38-39页 |
5.7 配套制度安排 | 第39-40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0-41页 |
6.1 结论 | 第40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43-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