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缩略名词表 | 第13-14页 |
1 前言 | 第14-37页 |
1.1 研究问题的由来 | 第14-15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5-35页 |
1.2.1 植物在非生物逆境下的应答反应 | 第15-19页 |
1.2.2 植物对低温胁迫的信号传导和应答反应 | 第19-24页 |
1.2.3 活性氧类物质(ROS)在植物非生物逆境应答中的作用 | 第24-26页 |
1.2.4 植物茎尖分生组织(SAM)的发育及调控 | 第26-32页 |
1.2.5 TMF蛋白研究进展 | 第32-34页 |
1.2.6 ARID蛋白研究进展 | 第34-35页 |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5-37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7-46页 |
2.1 水稻材料和来源 | 第37页 |
2.2 菌株和载体 | 第37页 |
2.3 载体构建及遗传转化 | 第37-39页 |
2.4 RNA抽提、反转录和Real-time qRT-PCR | 第39页 |
2.5 DNA抽提和突变体基因型检测 | 第39-40页 |
2.6 转基因植株及突变体苗期抗逆性分析 | 第40页 |
2.7 逆境胁迫相关生理测定 | 第40-41页 |
2.7.1 细胞膜透性检测 | 第40-41页 |
2.7.2 脯氨酸(proline)含量测定 | 第41页 |
2.7.3 DAB染色检测过氧化物含量 | 第41页 |
2.8 蛋白抽提及Western-blot | 第41页 |
2.9 蛋白原核表达 | 第41-42页 |
2.10 蛋白质与DNA结合分析 | 第42页 |
2.10.1 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 | 第42页 |
2.10.2 凝胶迁移实验(EMSA) | 第42页 |
2.11 蛋白定位及互作分析 | 第42-44页 |
2.11.1 水稻原生质体亚细胞定位及双分子荧光互补(BiFC) | 第42-43页 |
2.11.2 烟草下表皮细胞瞬时表达 | 第43页 |
2.11.3 酵母双杂交 | 第43-44页 |
2.12 水稻原生质体双荧光素酶系统分析蛋白转录激活/抑制活性 | 第44页 |
2.13 生长素及细胞分裂素含量测定 | 第44-45页 |
2.14 组织细胞学实验 | 第45-46页 |
2.14.1 GUS组织化学染色 | 第45页 |
2.14.2 石蜡切片 | 第45页 |
2.14.3 扫描电镜 | 第45-4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6-106页 |
3.1 SIP基因超量表达及突变体材料的分子检测和初步表型鉴定 | 第46-50页 |
3.2 OsTMF功能研究 | 第50-77页 |
3.2.1 OsTMF序列分析 | 第50-51页 |
3.2.2 OsTMF组织表达谱分析 | 第51-53页 |
3.2.3 OsTMF与OsSKIPa的互作验证及互作区域分析 | 第53页 |
3.2.4 OsTMF超量表达转基因植株(OsTMF-OE)对低温胁迫敏感性提高 | 第53-56页 |
3.2.5 低温胁迫下OsTMF-OE植株积累更多的脯氨酸 | 第56页 |
3.2.6 OsTMF-OE植株全基因组芯片分析 | 第56-59页 |
3.2.7 ostmf突变体低温胁迫表型分析及基因表达分析 | 第59-63页 |
3.2.8 OsTMF不能直接结合OsDREB1s基因 | 第63-64页 |
3.2.9 OsSKIPa-OE植株低温胁迫表型分析及基因表达分析 | 第64-66页 |
3.2.10 OsTMF-OE植株及ostmf突变体氧化胁迫表型鉴定 | 第66-68页 |
3.2.11 OsTMFC超量表达转基因植株逆境表型分析 | 第68-71页 |
3.2.12 OsTMF亚细胞定位分析 | 第71-74页 |
3.2.13 OsTMF与GTPase OsRab6A互作 | 第74-75页 |
3.2.14 OsTMF转录调控功能分析 | 第75-77页 |
3.3 OsARID3功能研究 | 第77-106页 |
3.3.1 水稻ARID家族基因序列分析及组织表达谱分析 | 第77页 |
3.3.2 OsARID3组织表达模式分析 | 第77-80页 |
3.3.3 OsARID3亚细胞定位及转录激活活性分析 | 第80-81页 |
3.3.4 OsARID3与OsSKIPa互作验证及互作区域分析 | 第81-83页 |
3.3.5 osarid3突变体呈现严重的发育缺陷表型 | 第83-86页 |
3.3.6 osarid3突变体愈伤不能再分化成苗 | 第86-89页 |
3.3.7 osarid3突变体的遗传互补 | 第89页 |
3.3.8 osarid3突变体中KNOXI家族基因的表达下降 | 第89-92页 |
3.3.9 用KNOXI基因互补osarid3突变体表型的尝试 | 第92页 |
3.3.10 osarid3突变体中CK和auxin相关基因的表达受到影响 | 第92-95页 |
3.3.11 osarid3突变体愈伤组织全基因组芯片分析 | 第95-96页 |
3.3.12 osarid3突变体中auxin含量上升而CK含量降低 | 第96-97页 |
3.3.13 通过调整激素水平拯救osarid3突变体再分化表型的尝试 | 第97-98页 |
3.3.14 OsARID3直接结合IPT,YUC及KNOXI基因 | 第98-100页 |
3.3.15 OsARID3结合于AT-rich DNA序列 | 第100-102页 |
3.3.16 OsARID3互作蛋白筛选 | 第102-104页 |
3.3.17 OsARID3超量表达转基因植株对低温胁迫敏感性提高 | 第104-106页 |
4 讨论 | 第106-122页 |
4.1 OsTMF功能的探讨 | 第106-113页 |
4.1.1 OsTMF参与植物低温胁迫信号传导及应答的调控 | 第106-110页 |
4.1.2 OsTMF转录激活活性与盐胁迫调控机制的探讨 | 第110-111页 |
4.1.3 OsTMF的高尔基体定位 | 第111-112页 |
4.1.4 TMF蛋白C-末端功能的探讨 | 第112-113页 |
4.2 OsARID3是水稻SAM发育所不可缺少的 | 第113-119页 |
4.2.1 OsARID3调控SAM发育过程中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的平衡 | 第114-115页 |
4.2.2 OsARID3是维持KNOXI基因表达所必需的 | 第115-117页 |
4.2.3 OsARID3影响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的信号传导及运输 | 第117-118页 |
4.2.4 OsARID3结合AT-rich序列的特异性 | 第118-119页 |
4.3 OsSKIPa与OsARID3在调控生长发育中的作用 | 第119-120页 |
4.4 OsSKIPa、OsTMF与OsARID3在低温胁迫应答中的作用 | 第120-121页 |
4.5 后续工作设想 | 第121-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37页 |
附录 | 第137-197页 |
附录Ⅰ 附图 | 第137-144页 |
附录Ⅱ 本研究所用的引物列表 | 第144-154页 |
附录Ⅲ 部分实验的详细操作程序 | 第154-165页 |
附录Ⅳ 芯片数据 | 第165-196页 |
附录Ⅴ 作者简介 | 第196-197页 |
致谢 | 第197-1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