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融资模式创新研究--以中关村科技园为例
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4-2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6-21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1.5 研究结构 | 第21-23页 |
1.6 创新之处 | 第23-25页 |
第2章 理论基础 | 第25-30页 |
2.1 中小企业集群及其特点 | 第25-27页 |
2.1.1 中小企业集群的定义 | 第25页 |
2.1.2 中小企业集群的特征 | 第25-27页 |
2.2 中小企业集群融资的概念及主要模式 | 第27-30页 |
2.2.1 中小企业集群融资概念的内涵 | 第27页 |
2.2.2 中小企业集群融资概念的外延 | 第27-28页 |
2.2.3 中小企业集群融资的主要模式 | 第28-30页 |
第3章 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融资困境分析 | 第30-35页 |
3.1 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的概念 | 第30页 |
3.2 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的特征 | 第30-31页 |
3.3 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融资困境 | 第31-32页 |
3.4 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融资的基本条件 | 第32-35页 |
3.4.1 相对厚实的集群经济基础 | 第32-33页 |
3.4.2 支撑运作机制的关键要素 | 第33页 |
3.4.3 正确的集群融资合作方式 | 第33页 |
3.4.4 恰当的政府政策引导支持 | 第33-35页 |
第4章 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融资的功能与优势 | 第35-42页 |
4.1 传统融资模式的弊端分析 | 第35-37页 |
4.1.1 传统融资困境的主要表现 | 第35-36页 |
4.1.2 传统融资困境的成因分析 | 第36-37页 |
4.2 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融资的功能 | 第37-38页 |
4.2.1 金融深化功能 | 第37页 |
4.2.2 外部经济性 | 第37页 |
4.2.3 规模效应和乘数效应 | 第37-38页 |
4.2.4 自组织强化功能 | 第38页 |
4.3 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融资的优势 | 第38-42页 |
4.3.1 降低融资成本 | 第39页 |
4.3.2 缓解融资风险 | 第39页 |
4.3.3 形成规模效应 | 第39-40页 |
4.3.4 提升社会信用 | 第40页 |
4.3.5 金融机构创新 | 第40页 |
4.3.6 集体理性优势 | 第40-42页 |
第5章 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融资新模式 | 第42-53页 |
5.1 创新集群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 | 第42-43页 |
5.2 完善集群发展规划,创新融资评估标的物 | 第43-44页 |
5.3 完善项目融资模式,分散融资风险与责任 | 第44-45页 |
5.4 完善风险管理体系,规避融资操作风险 | 第45-46页 |
5.5 完善集群信用体系,缓解信贷配给问题 | 第46-48页 |
5.6 根据周期性风险,把握最佳期限和方式 | 第48-50页 |
5.7 改善外部融资环境,提高融资环境能动性 | 第50-52页 |
5.8 发展集群、银行、客户三合一融资模式 | 第52-53页 |
第6章 中关村科技园集群融资效率实证分析 | 第53-68页 |
6.1 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 第53-54页 |
6.2 研究方法 | 第54-55页 |
6.3 变量设定 | 第55-57页 |
6.4 实证分析 | 第57-68页 |
6.4.1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 第57-58页 |
6.4.2 原始数据的正规化 | 第58-59页 |
6.4.3 企业集群融资效率评价 | 第59-68页 |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68-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附录 | 第76-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