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引言 | 第20-2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20-21页 |
1.1.1 现实背景 | 第20页 |
1.1.2 理论背景 | 第20-2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21页 |
1.2.2 方法意义 | 第21-22页 |
1.2.3 实践意义 | 第22页 |
1.3 研究问题 | 第22-23页 |
1.4 研究框架与方法 | 第23-24页 |
1.4.1 研究框架 | 第23-24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4页 |
1.5 论文创新 | 第24-26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26-43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26-29页 |
2.1.1 国际商务谈判 | 第26页 |
2.1.2 企业竞争力 | 第26-27页 |
2.1.3 谈判竞争力 | 第27页 |
2.1.4 智力 | 第27-29页 |
2.1.5 企业绩效和出口绩效 | 第29页 |
2.2 国际商务谈判研究现状 | 第29-33页 |
2.2.1 总体趋势与特点 | 第29-30页 |
2.2.2 研究热点与进展 | 第30-32页 |
2.2.3 国际商务谈判研究方法的特点 | 第32-33页 |
2.3 企业竞争力研究现状 | 第33-36页 |
2.3.1 国外企业竞争力研究现状 | 第33-34页 |
2.3.2 国内企业竞争力研究现状 | 第34页 |
2.3.3 企业竞争力的测评 | 第34-36页 |
2.4 智力因素研究进展 | 第36-39页 |
2.4.1 智力因素 | 第36-37页 |
2.4.2 智力分支 | 第37-39页 |
2.5 智力、企业竞争力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 | 第39-43页 |
2.5.1 智力(资本)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研究 | 第39-41页 |
2.5.2 企业竞争力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研究 | 第41-43页 |
第3章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43-61页 |
3.1 国际商务谈判理论基础 | 第43-50页 |
3.1.1 谈判理论 | 第43-44页 |
3.1.2 国际商务谈判跨文化理论 | 第44-49页 |
3.1.3 国际商务谈判语言理论 | 第49-50页 |
3.2 企业竞争力理论 | 第50-51页 |
3.2.1 资源学派竞争力理论 | 第50页 |
3.2.2 能力学派竞争力理论 | 第50页 |
3.2.3 市场结构学派竞争力理论 | 第50-51页 |
3.3 智力因素理论 | 第51-56页 |
3.3.1 智力理论 | 第51-52页 |
3.3.2 文化智力理论 | 第52-53页 |
3.3.3 认知智力理论 | 第53页 |
3.3.4 语言智力理论 | 第53-55页 |
3.3.5 情绪智力理论 | 第55-56页 |
3.3.6 情境智力理论 | 第56页 |
3.4 企业绩效影响相关理论 | 第56-61页 |
3.4.1 企业绩效外部影响理论 | 第57-58页 |
3.4.2 企业绩效内部影响理论 | 第58-61页 |
第4章 研究万法 | 第61-69页 |
4.1 评价模型构建方法 | 第61-63页 |
4.1.1 个人层面国际商务谈判综合竞争力评价模型构建方法 | 第61-63页 |
4.1.2 企业层面国际商务谈判综合竞争力评价模型构建方法 | 第63页 |
4.2 量表构建与验证方法 | 第63-66页 |
4.2.1 数据收集 | 第63-64页 |
4.2.2 初级量表构建 | 第64-65页 |
4.2.3 因子分析法 | 第65-66页 |
4.3 指数模型构建方法 | 第66页 |
4.3.1 指数构建步骤 | 第66页 |
4.3.2 权重确定方法 | 第66页 |
4.4 指数测评研究方法 | 第66-69页 |
4.4.1 数据收集与计算 | 第67页 |
4.4.2 回归模型 | 第67-68页 |
4.4.3 回归分析 | 第68-69页 |
第5章 国际商务谈判综合竞争力评价模型构建 | 第69-79页 |
5.1 个人国际商务谈判竞争力模型构建 | 第69-72页 |
5.1.1 国际商务谈判智力概念提出 | 第69页 |
5.1.2 国际商务谈判智力要素提取 | 第69-72页 |
5.2 企业国际商务谈判能力模型构建 | 第72-73页 |
5.2.1 企业国际商务谈判能力概念提出 | 第72-73页 |
5.2.2 企业国际商务谈判能力要素提取 | 第73页 |
5.3 国际商务谈判综合竞争力模型构建 | 第73-78页 |
5.3.1 个人国际商务谈判智力 | 第74-77页 |
5.3.2 企业国际商务谈判能力 | 第77-7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6章 企业谈判综合竞争力量表构建与验证 | 第79-95页 |
6.1 初级量表构建 | 第79-83页 |
6.1.1 个人国际商务谈判智力 | 第79-82页 |
6.1.2 企业国际商务谈判能力 | 第82-83页 |
6.2 预测问卷与检验 | 第83-89页 |
6.2.1 信度分析 | 第83-85页 |
6.2.2 探索性因子分析 | 第85-89页 |
6.3 基于大样本的正式量表检验 | 第89-93页 |
6.3.1 信度分析 | 第89-90页 |
6.3.3 验证性因子分析 | 第90-93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93-95页 |
第7章 谈判综合竞争力指数模型构建 | 第95-107页 |
7.1 指数概念 | 第95页 |
7.2 权重计算 | 第95-106页 |
7.2.1 层次分析法(AHP) | 第95-97页 |
7.2.2 二阶模型法 | 第97-104页 |
7.2.3 综合权重计算 | 第104-106页 |
7.3 本章小结 | 第106-107页 |
第8章 国际商务谈判综合竞争力对山东外贸企业出口绩效的影响 | 第107-120页 |
8.1 全国外贸形势分析 | 第107-109页 |
8.2 山东省外贸企业发展现状 | 第109-111页 |
8.3 山东省外贸企业出口数据选择 | 第111页 |
8.4 国际商务谈判综合竞争力对外贸企业出口绩效的影响 | 第111-113页 |
8.4.1 计量模型 | 第111-112页 |
8.4.2 实证结果分析 | 第112-113页 |
8.5 谈判言语智力对外贸企业出口绩效的影响 | 第113-115页 |
8.5.1 计量模型 | 第113-114页 |
8.5.2 实证结果分析 | 第114-115页 |
8.6 对比研究 | 第115-118页 |
8.6.1 国际商务谈判综合竞争力分组对比研究 | 第115-116页 |
8.6.2 言语智力分组对比研究 | 第116-118页 |
8.7 本章小结 | 第118-120页 |
第9章 国际商务谈判综合竞争力与出口绩效提高对策分析 | 第120-129页 |
9.1 强化企业国际商务谈判综合竞争力对策分析 | 第120-126页 |
9.1.1 个人层面对策分析 | 第120-123页 |
9.1.2 企业层面对策分析 | 第123-126页 |
9.2 外贸企业出口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 第126-129页 |
9.2.1 外部环境 | 第126-127页 |
9.2.2 内部因素 | 第127-129页 |
第10章 结论与建议 | 第129-136页 |
10.1 研究发现 | 第129-130页 |
10.2 研究贡献 | 第130-133页 |
10.2.1 理论贡献 | 第130-131页 |
10.2.2 方法贡献 | 第131-132页 |
10.2.3 应用价值 | 第132-133页 |
10.3 研究不足 | 第133页 |
10.4 建议 | 第133-135页 |
10.4.1 研究建议 | 第133-134页 |
10.4.2 实践建议 | 第134-135页 |
10.5 总结 | 第135-136页 |
参考文献 | 第136-153页 |
附录A: NVivo编码初级模型图 | 第153-154页 |
附录B: 验证性因子分析模型拟合截图 | 第154-157页 |
附录C: AHP权重截图 | 第157-159页 |
附录D: 国际商务谈判综合竞争力指数表 | 第159-163页 |
附录E: 国际商务谈判综合竞争力量表 | 第163-167页 |
附录F: 企业资源问卷调查表 | 第167-169页 |
致谢 | 第169-170页 |
个人简历 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