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1 中央对“三农问题”的持续关注 | 第9页 |
1.1.2 城乡统筹发展 | 第9页 |
1.1.3 乡村规划实施困难 | 第9页 |
1.1.4 乡村规划没有立足乡村,亟需公众参与 | 第9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0页 |
1.3.1 解释自上而下乡村规划存在的问题 | 第10页 |
1.3.2 探索“上下结合”的乡村规划模式 | 第10页 |
1.3.3 在实证中研究“上下结合”乡村规划模式的应用 | 第10页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第10-13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11-13页 |
第二章 国内外理论与实践综述 | 第13-23页 |
2.1 公众参与相关理论 | 第13页 |
2.2 乡村规划理论综述 | 第13-15页 |
2.2.1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2.2.2 国外研究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2.3 乡村规划国内外实践综述 | 第15-21页 |
2.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2.3.2 国内案例借鉴 | 第19-21页 |
2.4 公众参与乡村规划综述 | 第21页 |
2.5 总结 | 第21-23页 |
第三章 自上而下型乡村规划问题解析 | 第23-35页 |
3.1 对自上而下型乡村规划的反思 | 第23页 |
3.2 乡村规划中“上与下”考量比较体系 | 第23-35页 |
3.2.1 乡村规划的目标与农民的愿景 | 第23-26页 |
3.2.2 编制程序中双方职能比较 | 第26-28页 |
3.2.3 乡村规划内容与农民视角的比较 | 第28-31页 |
3.2.4 实施模式 | 第31-33页 |
3.2.5 总结 | 第33-35页 |
第四章 上下结合型乡村规划的理念与模式探索 | 第35-41页 |
4.1 上下结合型乡村规划出发点与核心理念 | 第35页 |
4.1.1 村庄规划是一项公共物品,具有公共政策取向 | 第35页 |
4.1.2 村庄规划实施的核心是公共物品供给 | 第35页 |
4.1.3 村庄规划编制和实施是一个公众参与的过程,属于社区规划类型 | 第35页 |
4.2 规划体系与影响因素的关系 | 第35-36页 |
4.3 上下结合型乡村规划组织形式 | 第36-38页 |
4.3.1 政府引导与协调 | 第36-37页 |
4.3.2 村民充分参与 | 第37页 |
4.3.3 规划师承上启下 | 第37页 |
4.3.4 多元供给主体 | 第37-38页 |
4.3.5 枢纽式沟通机制 | 第38页 |
4.4 乡村规划编制内容的调整 | 第38-39页 |
4.5 上下结合型乡村规划编制程序与参与内容 | 第39-41页 |
第五章 实证分析 | 第41-59页 |
5.1 研究对象概况 | 第41-42页 |
5.2 规划背景 | 第42页 |
5.3 尊重自上而下的指导 | 第42页 |
5.3.1 对于乡村建设模式的选取的研究 | 第42页 |
5.3.2 对于人口与建设用地规模的关注 | 第42页 |
5.4 倾听自下而上的声音——基于农民意向的调查情况 | 第42-49页 |
5.4.1 村民对规划的了解程度以及参与意愿 | 第43-44页 |
5.4.2 对规划内容的认知调查 | 第44-47页 |
5.4.3 实施方式和支持态度 | 第47-48页 |
5.4.4 小结 | 第48-49页 |
5.5 规划应对 | 第49-57页 |
5.5.1 规划思路 | 第49页 |
5.5.2 发展类型分类,体现特色 | 第49-51页 |
5.5.3 居民点体系重构 | 第51-52页 |
5.5.4 基于农民需求构建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 | 第52页 |
5.5.5 “造血式”产业发展思路 | 第52-55页 |
5.5.6 相关保障政策 | 第55-57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不足 | 第59-61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59页 |
6.2 不足 | 第59页 |
6.3 展望 | 第59-61页 |
致谢 | 第61-63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插图和附表清单 | 第65-67页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