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中国哲学论文--先秦哲学(~前220年)论文--儒家论文

城市传播视野下的古城:儒家文化在城市中的呈现、传播、断裂与再发展

中文摘要第12-13页
Abstract第13-14页
绪论第15-21页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第15-16页
    (二)城市传播的相关理论综述第16-17页
        1.城市与媒介第16页
        2.城市即媒介第16-17页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7-19页
        1.国外研究综述第17-18页
        2.国内研究综述第18-19页
    (四)研究方法第19-20页
        1.文献法第19-20页
        2.田野调查法第20页
    (五)创新之处第20-21页
第一章 城市的媒介属性萌芽:礼俗制度在空间中的确立第21-29页
    1.1 “敬天”和“祭祖”礼俗在空间信息中的出现第21-22页
    1.2 礼俗系统在初城空间布局中的对应第22-23页
    1.3 礼制文化的独特传播模式:作为城市空间的设计原则第23-26页
        1.3.1 礼俗的发展及其在空间中的传承第23-25页
        1.3.2 礼俗的制度化及其在空间中的呈现第25页
        1.3.3 礼制文化的基本传播模式的确立第25-26页
    1.4 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城市的基本定型第26-29页
第二章 城市作为媒介的发展:城市扩张中儒家文化的传播第29-35页
    2.1 儒家统治思想在城市空间中的立体呈现第29-32页
        2.1.1 统治思想在城市空间中的渗透第29-30页
        2.1.2 儒家统治思想对城市文明的主导第30-32页
    2.2 儒家文化对城市空间结构的拓展第32-33页
    2.3 儒家统治思想在城市地域分布中的传播第33-35页
第三章 城市的媒介功能强化:城市的繁荣与儒家文化的发展第35-45页
    3.1 新儒学的开端促进儒家城市文明的繁荣第35-36页
    3.2 儒家统治思想在城市空间中的突破与强化第36-37页
    3.3 新的城市空间促进了人们的交往第37-39页
        3.3.1 里坊被街巷取代,是居民自由生活和行动的前提第38页
        3.3.2 公共娱乐场所的产生,为文化艺术的交流提供了平台第38-39页
        3.3.3 早市和夜市的兴起,促进了交流的频繁第39页
    3.4 城市交往促进了新儒学的发展与传播第39-45页
        3.4.1 城市塑造了一个新型的互动交往关系第40-42页
        3.4.2 新儒学的发展、传播对城市繁荣的回应第42-45页
第四章 古城的媒介实体危机:近现代城市破坏与建设中的儒家文化断裂第45-51页
    4.1 半殖民地时期的城市开放:资本主义经济力量与儒家思想文化的对峙第45-46页
    4.2 战争和革命中的城市破坏:经济与军事力量对儒家城市文明的消解第46-48页
    4.3 市场为主导的城市之路:儒家城市文明的断裂第48-51页
第五章 古城的媒介价值重现:古城的新建与儒家文化为首的多元文化复兴第51-61页
    5.1 从城市、文化为政治经济服务到城市、文化为人服务——以明太原县城为例第51-53页
    5.2 儒家文化的载体——明太原县古城对晋阳城市文明的两次复兴第53-55页
        5.2.1 晋阳城市文明的历史沿革第53-54页
        5.2.2 晋阳城市文明的毁灭第54-55页
        5.2.3 晋阳城市文明的两次复兴第55页
    5.3 新媒介中枢——古代城市文明与现代城市文明的转合第55-58页
        5.3.1 “兼容并蓄”——晋阳古城媒介特征的早期酝酿、形成与发展第55-56页
        5.3.2 空间媒介——异质文化和平交流、共同发展的重要条件第56-57页
        5.3.3 失重与再生——古、今城市文明的承转第57-58页
    5.4 明太原县古城——打造太原认同的空间地标第58-61页
        5.4.1 重建载体——重视人与文化的关系第58-59页
        5.4.2 和谐共生——尊重文化与文化的关系第59页
        5.4.3 文化认同——构建人与人的关系第59-61页
结语第61-63页
参考文献第63-65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65-66页
致谢第66-68页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第68-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鉴定微生物影响因素的研究
下一篇:菊粉酶基因克隆、工程菌构建、表达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