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3-15页 |
ABSTRACT | 第15-1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7-19页 |
1.1 立题背景和意义 | 第17-18页 |
1.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图及创新点 | 第18-19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2.2 技术路线图 | 第18页 |
1.2.3 创新点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9-25页 |
2.1 抗衰老研究进展 | 第19-23页 |
2.1.1 衰老相关学说 | 第19-20页 |
2.1.2 抗衰老常用的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2.1.3 抗衰老药物的研究进展 | 第22-23页 |
2.2 黄芪甲苷药理作用的研究现状 | 第23-25页 |
2.2.1 黄芪甲苷的抗氧化作用 | 第23页 |
2.2.2 黄芪甲苷的抗炎作用 | 第23页 |
2.2.3 黄芪甲苷的免疫调节作用 | 第23页 |
2.2.4 黄芪甲苷的抗纤维化作用 | 第23页 |
2.2.5 黄芪甲苷的抗凋亡作用 | 第23-24页 |
2.2.6 其他作用 | 第24-25页 |
第三章 黄芪甲苷的抗衰老活性研究 | 第25-33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25-26页 |
3.1.1 实验试剂 | 第25页 |
3.1.2 实验仪器 | 第25-26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26-28页 |
3.2.1 培养基配方 | 第26页 |
3.2.2 线虫的培养 | 第26页 |
3.2.3 线虫同步化处理 | 第26页 |
3.2.4 黄芪甲苷对自然衰老模型线虫寿命的影响 | 第26-27页 |
3.2.5 黄芪甲苷对线虫运动力的影响 | 第27-28页 |
3.2.6 黄芪甲苷对线虫热应激能力的影响 | 第28页 |
3.2.7 黄芪甲苷对百草枯损伤模型线虫寿命的影响 | 第28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28-30页 |
3.3.1 黄芪甲苷对自然衰老模型线虫寿命的影响 | 第28页 |
3.3.2 黄芪甲苷对线虫运动力的影响 | 第28-29页 |
3.3.3 黄芪甲苷对线虫热应激能力的影响 | 第29-30页 |
3.3.4 黄芪甲苷对百草枯损伤模型线虫寿命的影响 | 第30页 |
3.4 讨论 | 第30-33页 |
第四章 基于1H-NMR代谢组学的黄芪甲苷对自然衰老线虫的作用机制研究 | 第33-45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33-34页 |
4.1.1 实验动物 | 第33页 |
4.1.2 实验试剂 | 第33页 |
4.1.3 实验仪器 | 第33-34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34-36页 |
4.2.1 秀丽隐杆线虫同步化处理 | 第34页 |
4.2.2 分组及给药 | 第34页 |
4.2.3 线虫样品的收集与处理 | 第34页 |
4.2.4 ~1H-NMR线虫组织样品测定 | 第34-35页 |
4.2.5 ~1H-NMR图谱处理 | 第35页 |
4.2.6 统计学分析 | 第35页 |
4.2.7 代谢通路分析 | 第35页 |
4.2.8 数据处理 | 第35-36页 |
4.3 实验结果 | 第36-42页 |
4.3.1 线虫~1H-NMR图谱的指认与分析 | 第36页 |
4.3.2 寻找衰老相关的生物标志物 | 第36-38页 |
4.3.3 黄芪甲苷对衰老组线虫代谢的影响 | 第38-39页 |
4.3.4 代谢通路分析 | 第39-42页 |
4.4 讨论 | 第42-45页 |
第五章 黄芪甲苷抗衰老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 | 第45-55页 |
5.1 实验材料 | 第45-46页 |
5.1.1 实验动物 | 第45页 |
5.1.2 实验试剂 | 第45页 |
5.1.3 实验仪器 | 第45-46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46-50页 |
5.2.1 培养基配置 | 第46页 |
5.2.2 黄芪甲苷对线虫体内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46页 |
5.2.3 黄芪甲苷对线虫体内抗氧化酶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 第46-49页 |
5.2.4 黄芪甲苷对线虫突变体sir-2.1的影响 | 第49-50页 |
5.2.5 黄芪甲苷对参与免疫调节基因的影响 | 第50页 |
5.2.6 数据处理 | 第50页 |
5.3 实验结果 | 第50-52页 |
5.3.1 黄芪甲苷在线虫体内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 第50页 |
5.3.2 黄芪甲苷对线虫体内抗氧化酶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 第50-51页 |
5.3.3 黄芪甲苷对线虫突变体sir-2.1的影响 | 第51-52页 |
5.3.4 黄芪甲苷对参与免疫调节基因的影响 | 第52页 |
5.4 讨论 | 第52-55页 |
第六章 展望与总结 | 第55-57页 |
6.1 研究工作总结 | 第55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个人简况和联系方式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