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17页 |
abstract | 第17-21页 |
1 导论 | 第22-37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22-2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4-32页 |
1.2.1 关于价格型货币政策调控的研究 | 第25-26页 |
1.2.2 关于操作目标传导效力评价的研究 | 第26-29页 |
1.2.3 关于SHIBOR操作目标效力的研究 | 第29-31页 |
1.2.4 研究述评 | 第31-32页 |
1.3 研究内容、框架与方法 | 第32-3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32-33页 |
1.3.2 研究框架 | 第33-35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35页 |
1.4 论文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35-37页 |
2 价格型调控转型中操作目标效力检验的理论基础与实践 | 第37-59页 |
2.1 货币政策操作目标效力的理解 | 第37-40页 |
2.1.1 效力的定义 | 第37-39页 |
2.1.2 操作目标效力的本质 | 第39-40页 |
2.2 货币政策操作目标的作用机理与检验 | 第40-44页 |
2.2.1 目标效力的作用机理 | 第40-42页 |
2.2.2 货币政策操作目标选择标准对于效力检验的借鉴 | 第42-44页 |
2.3 价格型调控转型背景下操作目标效力检验体系的建立 | 第44-47页 |
2.3.1 价格型调控转型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 | 第44-45页 |
2.3.2 货币政策操作目标效力检验的最终体系 | 第45-47页 |
2.4 SHIBOR作为货币政策操作目标的价值 | 第47-48页 |
2.5 操作目标应用及其效力的国际经验 | 第48-56页 |
2.5.1 美国 | 第48-50页 |
2.5.2 德国 | 第50-51页 |
2.5.3 英国 | 第51-52页 |
2.5.4 日本 | 第52-53页 |
2.5.5 新兴经济体国家 | 第53-56页 |
2.6 我国操作目标的具体实践 | 第56-57页 |
2.6.1 “现金投放”阶段 | 第56页 |
2.6.2 “准备金率”阶段 | 第56页 |
2.6.3 “双重目标”阶段 | 第56-57页 |
2.6.4 “货币市场利率”阶段 | 第57页 |
2.7 我国货币政策操作目标效力的制约因素 | 第57-59页 |
3 可测性:SHIBOR波动率的预测及其检验 | 第59-78页 |
3.1 各时期SHIBOR的阶段性波动状态 | 第59-65页 |
3.1.1 SHIBOR的早期波动状态 | 第59-60页 |
3.1.2 SHIBOR的初期波动状态 | 第60-62页 |
3.1.3 SHIBOR的中期波动状态 | 第62-64页 |
3.1.4 SHIBOR的近期波动状态 | 第64-65页 |
3.2 波动率预测理论 | 第65-67页 |
3.2.1 历史波动率理论 | 第65-66页 |
3.2.2 隐含波动率理论 | 第66-67页 |
3.2.3 实际波动率理论 | 第67页 |
3.3 SHIBOR的波动率预测的实证分析 | 第67-77页 |
3.3.1 数据来源与变量说明 | 第68-70页 |
3.3.2 模型设计、检验及传导效应的理论设计 | 第70-72页 |
3.3.3 GARCH族模型的波动率拟合与属性检测 | 第72-7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4 可控性:货币政策工具对于SHIBOR调控的有效性 | 第78-101页 |
4.1 货币政策工具的组成及体系 | 第78-79页 |
4.2 货币政策工具对于SHIBOR影响效应的传导 | 第79-83页 |
4.2.1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变动对于SHIBOR的传导 | 第80-81页 |
4.2.2 公开市场操作行为对于SHIBOR的传导 | 第81-82页 |
4.2.3 再贴现率变动对于SHIBOR的传导 | 第82-83页 |
4.3 货币政策工具对于SHIBOR的影响 | 第83-89页 |
4.3.1 数量型工具对于SHIBOR的影响 | 第83-85页 |
4.3.2 价格型工具对于SHIBOR的影响 | 第85-89页 |
4.4 基于State-space模型的实证分析 | 第89-100页 |
4.4.1 变量选择 | 第89-92页 |
4.4.2 实证分析 | 第92-96页 |
4.4.3 结果讨论 | 第96-10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00-101页 |
5 相关性:SHIBOR调控对于最终目标的影响路径及其效果 | 第101-133页 |
5.1 SHIBOR对于最终目标调控的理论分析 | 第101-103页 |
5.2 SHIBOR影响最终目标的主要路径 | 第103-122页 |
5.2.1 经济增长 | 第103-107页 |
5.2.2 物价稳定 | 第107-112页 |
5.2.3 充分就业 | 第112-114页 |
5.2.4 国际收支平衡 | 第114-116页 |
5.2.5 结构调整 | 第116-119页 |
5.2.6 金融稳定 | 第119-122页 |
5.3 SHIBOR对于最终目标影响效应的SVAR模型分析 | 第122-132页 |
5.3.1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 第122页 |
5.3.2 模型设定与模型检验 | 第122-124页 |
5.3.3 实证分析与结果 | 第124-13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32-133页 |
6 联动性:SHIBOR对于其他市场利率的引导效应 | 第133-154页 |
6.1 我国利率体系及其相关关系 | 第133-139页 |
6.1.1 利率体系的基本构成 | 第133-136页 |
6.1.2 市场利率间的相关关系 | 第136-139页 |
6.2 利率联动效应的内在机理 | 第139-141页 |
6.2.1 货币政策渠道 | 第139页 |
6.2.2 债券市场渠道 | 第139-140页 |
6.2.3 信贷市场渠道 | 第140页 |
6.2.4 同业市场渠道 | 第140-141页 |
6.3 SHIBOR各期限间的联动效应 | 第141-145页 |
6.3.1 TVP-VAR模型的理论分析 | 第141-142页 |
6.3.2 MCMC模拟估计 | 第142-144页 |
6.3.3 联动效应检测结果 | 第144-145页 |
6.4 SHIBOR与主要市场利率间联动效应 | 第145-153页 |
6.4.1 各市场利率联动的历史情况 | 第146-147页 |
6.4.2 短期市场利率联动情况 | 第147-149页 |
6.4.3 中期市场利率联动情况 | 第149-151页 |
6.4.4 长期市场利率联动情况 | 第151-153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53-154页 |
7 协调性:SHIBOR与货币供应量变动的相互影响效应 | 第154-177页 |
7.1 货币供给与利率协调的理论分析 | 第154-158页 |
7.1.1 货币供给对利率的影响效应 | 第154-155页 |
7.1.2 利率对货币供给的影响效应 | 第155-158页 |
7.2 SHIBOR与货币供应量间协调的路径分析 | 第158-164页 |
7.2.1 SHIBOR与流通中现金(M0)间的协调效应 | 第158-160页 |
7.2.2 SHIBOR与狭义货币供应量(M1)间协调效应 | 第160-162页 |
7.2.3 SHIBOR与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协调效应 | 第162-164页 |
7.3 基于SEM模型的实证分析 | 第164-176页 |
7.3.1 理论分析 | 第164-166页 |
7.3.2 样本选取 | 第166页 |
7.3.3 数据处理 | 第166-167页 |
7.3.4 验证性因子分析 | 第167-169页 |
7.3.5 建立初始SEM模型 | 第169-172页 |
7.3.6 研究假设与验证 | 第172-175页 |
7.3.7 模型评价 | 第175-176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76-177页 |
8 研究结论与对策思考 | 第177-188页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77-179页 |
8.2 相关对策思考 | 第179-188页 |
8.2.1 加强SHIBOR报价体系机制建设并提升市场波动预测精确性 | 第179-181页 |
8.2.2 强化SHIBOR监管和指导作用并改进货币政策工具调控效能 | 第181-183页 |
8.2.3 提升SHIBOR对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影响作用并增强调节能力 | 第183-184页 |
8.2.4 改进SHIBOR与其他市场的联动关系并强化金融市场协调性 | 第184-185页 |
8.2.5 完善SHIBOR与货币供应量管控的协调配合并提高政策效能 | 第185-188页 |
参考文献 | 第188-195页 |
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 第195-196页 |
致谢 | 第196-1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