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1 引言 | 第9-19页 |
| 1.1 选题依据 | 第10-11页 |
| 1.2 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 1.2.1 碰撞过程与高原变形 | 第11-13页 |
| 1.2.2 深部过程与岩石圈结构 | 第13-14页 |
| 1.2.3 岩浆作用与高原隆升 | 第14-15页 |
| 1.3 存在问题 | 第15-16页 |
| 1.4 研究目标、意义 | 第16页 |
|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第16-18页 |
| 1.5.1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 1.5.2 研究思路 | 第16-18页 |
| 1.6 论文实际工作量 | 第18-19页 |
| 2 羌塘地区新生代火山活动区域地质背景 | 第19-26页 |
| 2.1 大地构造背景 | 第19-20页 |
| 2.2 新生代岩石地层特征 | 第20-24页 |
| 2.2.1 沉积盆地 | 第20-22页 |
| 2.2.2 沉积岩 | 第22-23页 |
| 2.2.3 火山岩 | 第23-24页 |
| 2.3 火山活动分布 | 第24-26页 |
| 3 狮泉河—改则一带新生代火山岩地质特征 | 第26-46页 |
| 3.1 改则盆地美苏组火山岩 | 第26-35页 |
| 3.1.1 改则盆地美苏组火山岩地质特征 | 第26-29页 |
| 3.1.2 改则盆地美苏组火山岩锆石U-Pb年龄 | 第29-35页 |
| 3.2 革吉—雄巴地区渐新世—中新世火山岩 | 第35-40页 |
| 3.2.1 革吉—雄巴地区渐新世—中新世火山岩地质特征 | 第35-38页 |
| 3.2.2 革吉—雄巴地区渐新世—中新世火山岩锆石U-Pb年龄 | 第38-40页 |
| 3.3 狮泉河—左左地区中新世火山岩 | 第40-46页 |
| 3.3.1 狮泉河—左左地区中新世火山岩地质特征 | 第40-42页 |
| 3.3.2 狮泉河—左左地区中新世火山岩锆石U-Pb年龄 | 第42-46页 |
| 4 狮泉河—改则一带新生代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 | 第46-61页 |
| 4.1 改则盆地美苏组火山岩地球化学 | 第46-50页 |
| 4.2 革吉—雄巴地区渐新世—中新世火山岩地球化学 | 第50-56页 |
| 4.3 狮泉河—左左地区中新世火山岩地球化学 | 第56-61页 |
| 5 狮泉河—改则一带新生代火山岩Sr-Nd-Pb-Hf同位素 | 第61-71页 |
| 5.1 Sr-Nd-Pb同位素 | 第61-64页 |
| 5.2 Hf同位素 | 第64-71页 |
| 5.2.1 改则盆地美苏组火山岩锆石Hf同位素 | 第64-66页 |
| 5.2.2 革吉—雄巴地区渐新世—中新世火山岩锆石Hf同位素 | 第66-68页 |
| 5.2.3 狮泉河—左左地区中新世火山岩锆石Hf同位素 | 第68-71页 |
| 6 壳幔物质交换及动力学 | 第71-80页 |
| 6.1 两类火山岩岩浆源区 | 第71页 |
| 6.2 火山岩岩石系列时空迁移与高原隆升 | 第71-75页 |
| 6.2.1 青藏高原新生代火山岩岩石系列时空迁移 | 第71-73页 |
| 6.2.2 青藏高原阶段性隆升的岩石学证据 | 第73-75页 |
| 6.3 火山岩构造-岩浆作用过程 | 第75-78页 |
| 6.3.1 改则盆地美苏组火山岩构造意义 | 第75页 |
| 6.3.2 革吉—雄巴地区渐新世—中新世火山岩构造意义 | 第75-76页 |
| 6.3.3 狮泉河—左左地区中新世火山岩构造意义 | 第76-77页 |
| 6.3.4 构造—岩浆作用小结 | 第77-78页 |
| 6.4 研究区新生代火山岩成因机制探讨 | 第78-80页 |
| 7 结论及存在问题 | 第80-82页 |
| 7.1 结论 | 第80-81页 |
| 7.2 存在问题 | 第81-82页 |
| 8 致谢 | 第82-83页 |
| 9 参考文献 | 第83-94页 |
| 附录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