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10-12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2页 |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 | 第12-13页 |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2页 |
二、研究所使用的方法 | 第12-13页 |
第三节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一、研究特色 | 第13页 |
二、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第二章 Z银行贷款业务概况 | 第14-20页 |
第一节 Z银行简介 | 第14-15页 |
一、Z银行发展历程 | 第14-15页 |
二、Z银行管理架构发展 | 第15页 |
第二节 Z银行贷款业务现状 | 第15-18页 |
一、规模增速快 | 第16页 |
二、行业集中度高 | 第16-18页 |
三、资产结构单一 | 第18页 |
第三节 Z银行贷款业务风险现状 | 第18-20页 |
一、不良资产管控压力大 | 第18-19页 |
二、潜在风险较为突出 | 第19-20页 |
第三章 Z银行不良贷款情况分析 | 第20-45页 |
第一节 Z银行不良贷款的市场环境 | 第20-21页 |
一、整体市场经济下行 | 第20-21页 |
二、制造业产能过剩 | 第21页 |
第二节 Z银行不良贷款情况 | 第21-35页 |
一、逾期欠息90天以上贷款概况 | 第21-23页 |
二、真实不良贷款按担保方式分类 | 第23-25页 |
三、真实不良贷款按行业分类 | 第25-30页 |
四、真实不良贷款按地区分类 | 第30-31页 |
五、真实不良贷款按期限分 | 第31-32页 |
六、逾期欠息(风险资产)迁徙情况分析 | 第32-33页 |
七、前十大真实不良贷款客户 | 第33-34页 |
八、真实不良贷款按经办人员分类 | 第34-35页 |
第三节 Z银行不良贷款成因分析 | 第35-45页 |
一、担保方式原因分析 | 第35-37页 |
二、行业原因分析 | 第37-41页 |
三、地区原因分析 | 第41页 |
四、利率定价管理不到位 | 第41-42页 |
五、期限原因分析 | 第42-43页 |
六、迁徙率原因分析 | 第43页 |
七、大客户原因分析 | 第43-44页 |
八、人员因素分析 | 第44-45页 |
第四章 Z银行贷款业务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45-60页 |
第一节 Z银行贷款业务信用风险管理问卷调查 | 第45-52页 |
一、问卷调查方案设计 | 第45页 |
二、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第45页 |
三、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 第45-52页 |
第二节 Z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52-58页 |
一、不良贷款难以压降 | 第52-53页 |
二、贷款管理不到位 | 第53-55页 |
三、贷款业务管理体系不完善 | 第55-58页 |
第三节 原因分析 | 第58-60页 |
一、风险管理文化落后,风险管理意识不强 | 第58页 |
二、未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体系 | 第58-59页 |
三、组织架构不健全 | 第59页 |
四、过分追求业务指标,忽视异地分行风险管理 | 第59-60页 |
第五章 Z银行贷款业务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水平的对策及建议 | 第60-65页 |
第一节 强化信用风险管理效果 | 第60页 |
一、提升预警效果 | 第60页 |
二、完善到期管理 | 第60页 |
三、转变资产处置方式 | 第60页 |
第二节 加强贷款管理 | 第60-61页 |
一、提升定价能力 | 第60-61页 |
二、重视政策研究 | 第61页 |
三、强化组合管理 | 第61页 |
第三节 完善贷款业务管理体系 | 第61-63页 |
一、统一风险偏好,制定管理规划 | 第61页 |
二、优化贷款业务体系 | 第61-62页 |
三、优化评级模型,揭示真实违约风险 | 第62页 |
四、强化科技支撑 | 第62-63页 |
第四节 加强风险管理能力建设 | 第63-65页 |
一、加强风险识别能力 | 第63页 |
二、提高风险监测能力 | 第63页 |
三、强化风险控制能力 | 第63-64页 |
四、提升人才素质 | 第64-65页 |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65-67页 |
一、做好评级模型 | 第65页 |
二、做好定价管理 | 第65页 |
三、做好政策分析 | 第65-66页 |
四、做好贷后管理 | 第66页 |
五、未来展望 | 第66-67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附录 | 第69-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