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书局与晚清学术(1864-1911)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23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8页 |
三、研究方案 | 第18-22页 |
四、几点说明 | 第22-23页 |
第一章 安庆曾氏书局时期 | 第23-46页 |
第一节 谋划刻书 | 第23-31页 |
一、欧阳兆熊欲重刻 | 第24-26页 |
二、赵烈文代为请求 | 第26-28页 |
三、曾国藩拒绝倡首 | 第28-29页 |
四、曾国荃慨允出资 | 第29-31页 |
第二节 设局安庆 | 第31-37页 |
一、筹备工作 | 第31-35页 |
二、设局时间考辩 | 第35-37页 |
第三节 移局金陵 | 第37-41页 |
一、曾国藩欲刻经史典籍 | 第37-38页 |
二、“铜作坊”书局之撤 | 第38-39页 |
三、《船山遗书》的后续工作 | 第39-41页 |
第四节 安庆曾氏书局的性质 | 第41-46页 |
一、晚清幕府刻书的特征 | 第42-45页 |
二、晚清第一个地方书局 | 第45-46页 |
第二章 “金陵书局”时期 | 第46-77页 |
第一节 李鸿章刻《四书十三经》 | 第46-49页 |
一、“堂子巷”新局 | 第46-47页 |
二、从幕府刻书向地方书局的转变 | 第47-49页 |
第二节 曾国藩续刻《四史》 | 第49-52页 |
一、移局冶城山“飞霞阁” | 第49-50页 |
二、经费来源 | 第50页 |
三、书局人员与管理 | 第50-51页 |
四、续刻《四史》 | 第51-52页 |
五、重定刊书章程 | 第52页 |
第三节 五局合刻《二十四史》 | 第52-56页 |
一、曾、马信函商议 | 第52-54页 |
二、洪汝奎继任书局提调 | 第54页 |
三、筹集经费 | 第54-55页 |
四、五局合刻《二十四史》 | 第55-56页 |
第四节 仿殿本《十三经注疏》 | 第56-63页 |
一、何绍基提议重刻 | 第56-57页 |
二、曾、莫金陵商谈 | 第57-58页 |
三、何绍基赴扬州 | 第58-59页 |
四、先刻《毛诗注疏》 | 第59-61页 |
五、广东书局覆刻 | 第61-63页 |
第五节 晚清地方书局兴起缘由探析 | 第63-77页 |
一、重建文化秩序的举措 | 第64-67页 |
二、讲求经世实学的需要 | 第67-70页 |
三、晚清学术衍变的推动 | 第70-73页 |
四、督抚权力扩张的产物 | 第73-77页 |
第三章 “江南书局”时期 | 第77-93页 |
第一节 光绪初年的调整与变动 | 第77-81页 |
一、刊刻经史善本及海内稀有之书 | 第77-79页 |
二、经费危机 | 第79页 |
三、人事变动 | 第79-81页 |
第二节 晚清裁撤局所与地方书局之衰落 | 第81-86页 |
一、晚清裁撤局所大概 | 第81-83页 |
二、“江上雠书日闭关” | 第83-86页 |
第三节 戊戌、庚子新政与书局之撤 | 第86-93页 |
一、裁并各局 | 第86-88页 |
二、学堂与译书局 | 第88-91页 |
三、以局隶馆 | 第91-93页 |
第四章 金陵局本与晚清学术 | 第93-155页 |
第一节 金陵书局刻书书目考证 | 第93-110页 |
一、局本调研 | 第94-99页 |
二、局本补遗 | 第99-106页 |
三、金陵书局刊刻书籍详目表 | 第106-110页 |
第二节 刊刻书籍流程 | 第110-132页 |
一、选材 | 第110-114页 |
二、校勘 | 第114-116页 |
三、刻印 | 第116-121页 |
四、发行 | 第121-132页 |
第三节 金陵局本与晚清学术 | 第132-155页 |
一、理学书籍 | 第132-138页 |
二、汉学书籍 | 第138-142页 |
三、地志与当代史著述 | 第142-148页 |
四、传统科技与军事著述 | 第148-150页 |
五、非主流学派著述 | 第150-155页 |
第五章 书局人员著述与交游 | 第155-218页 |
第一节 书局人员考辩 | 第155-186页 |
一、现有研究辨正 | 第156-177页 |
二、书局人员补遗 | 第177-182页 |
三、金陵书局人员汇总表 | 第182-186页 |
第二节 书局人员学术风貌 | 第186-194页 |
一、机构规模 | 第187-188页 |
二、学术成就 | 第188-189页 |
三、学人交游 | 第189-192页 |
四、最终命运 | 第192-194页 |
第三节 学人著述与学术交游 | 第194-218页 |
一、宋学与汉学 | 第194-199页 |
二、刘恭冕《论语正义》与戴望《论语注》 | 第199-207页 |
三、今、古文经学与戴望、孙诒让的诸子学路向 | 第207-218页 |
结语 | 第218-219页 |
参考文献 | 第219-230页 |
后记 | 第230-231页 |
博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2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