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前言 | 第10-19页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实践意义 | 第11页 |
2.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三、研究内容、创新点、不足及研究方法 | 第16-19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16页 |
(二)创新点 | 第16-17页 |
(三)研究的不足 | 第17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第一章 共享单车纠纷典型案例推介 | 第19-24页 |
第二章 共享单车纠纷及其多元化解决方式 | 第24-38页 |
一、共享单车纠纷 | 第24-35页 |
(一)概念厘定 | 第24页 |
(二)特征分析 | 第24-35页 |
1.信息媒介的网络化 | 第25-26页 |
2.法律关系的复杂化 | 第26-29页 |
3.数量的快速增长性 | 第29-33页 |
4.纠纷发生的群体性 | 第33-34页 |
5.化解依据的渐趋完善性 | 第34-35页 |
二、共享单车纠纷多元化解决方式 | 第35-38页 |
(一)概念厘定 | 第35页 |
(二)必要性分析 | 第35-38页 |
1.成本合理性的客观要求 | 第35-36页 |
2.程序简化性的内在要求 | 第36页 |
3.效果择优性的主观要求 | 第36-38页 |
第三章 现行多元化解决方式应对共享单车纠纷存在的问题剖析 | 第38-48页 |
一、诉讼解决方式应对共享单车纠纷存在的问题 | 第38-43页 |
(一)诉讼主体难以确定 | 第38-40页 |
1.诉讼主体的法律地位难以确定 | 第38-39页 |
2.诉讼主体的责任承担复杂化 | 第39-40页 |
(二)诉讼过程中举证难 | 第40页 |
(三)法律具体适用存在争议 | 第40-43页 |
1.“恶意盗刷红包”行为是否违法 | 第40-41页 |
2.“对共享单车私自上锁”的惩罚必要性 | 第41-42页 |
3.“盗窃共享单车”的认定问题 | 第42页 |
4.运营商企业处分押金的法律责任 | 第42-43页 |
5.关于共享单车企业专利权保护的问题 | 第43页 |
二、非诉解决方式应对共享单车纠纷存在的不足 | 第43-48页 |
(一)和解机制欠缺诚信自治基础 | 第43-44页 |
(二)仲裁机制难克服局限性和成本问题 | 第44页 |
(三)内部投诉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 第44-45页 |
(四)行业协会未充分发挥自律作用 | 第45-46页 |
(五)诉调对接机制运行不畅 | 第46-48页 |
第四章 完善共享单车纠纷多元化解决方式的新思考 | 第48-65页 |
一、对共享单车纠纷诉讼解决方式的理性调适 | 第48-58页 |
(一)诉讼主体的认定 | 第48-51页 |
1.运营商企业诉讼地位的确定 | 第48-49页 |
2.不同诉讼主体法律责任的承担 | 第49-51页 |
(二)诉讼过程中举证环节的完善 | 第51-52页 |
(三)现行法律对涉诉问题的具体适用 | 第52-58页 |
1.“恶意盗刷红包”行为涉嫌诈骗 | 第52-53页 |
2.对“断续性非法占有”惩罚必要性的讨论 | 第53-54页 |
3.“定位装置”在“盗窃单车”行为中的分情况讨论 | 第54-56页 |
4.运营商企业自由处分押金的法律责任认定 | 第56-57页 |
5.关于商业模式是否可受专利保护的探讨 | 第57-58页 |
二、对共享单车纠纷非诉解决方式的规范改进 | 第58-65页 |
(一)设立专门机构以促进高效调解 | 第58-60页 |
(二)规范共享单车企业内部投诉机制 | 第60-61页 |
(三)强化消费者协会的监督作用 | 第61-62页 |
(四)创新共享单车行业协会的自治方式 | 第62页 |
(五)完善诉调对接制度的运行机制 | 第62-65页 |
结论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后记 | 第71-72页 |
个人简历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