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标的侵权判定标准研究--以混淆可能性为视角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7-8页 |
第一章 案例援引 | 第8-11页 |
第一节 案情介绍 | 第8-9页 |
第二节 案情分析 | 第9-10页 |
第三节 “鳄鱼”商标案中的混淆可能性初探 | 第10-11页 |
第二章 我国商标侵权判定标准的沿革及存在的问题 | 第11-20页 |
第一节 我国商标侵权判定标准的演化 | 第11-17页 |
一、我国传统的商标侵权近似性判定标准 | 第11-12页 |
二、我国现行的商标侵权混淆可能性判定标准 | 第12-17页 |
第二节 我国现行商标侵权判定标准存在的问题 | 第17-20页 |
一、混淆可能性与近似性关系界定不清 | 第17-18页 |
二、混淆可能性的判定因素不完善 | 第18页 |
三、缺乏新类型商标侵权案件的规制依据 | 第18-20页 |
第三章 国外混淆可能性立法模式 | 第20-25页 |
第一节 美国商标法上的混淆可能性标准 | 第20-22页 |
第二节 欧盟商标法上的相似性+混淆可能性标准 | 第22-23页 |
第三节 日本商标法上的混淆可能性内化于相似性标准 | 第23-25页 |
第四章 完善我国商标侵权判定标准的建议 | 第25-33页 |
第一节 完善我国商标混淆可能性判断标准 | 第25-31页 |
一、厘清商标近似性与混淆可能性的关系 | 第25-26页 |
二、采纳多因素检测法认定商标混淆 | 第26-31页 |
第二节 完善对新类型商标侵权案件的法律规制 | 第31-33页 |
结语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7页 |
致谢 | 第37-38页 |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 第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