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共产党论文--党史论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论文

抗战时期中共对外关系及政策演变--基于国际背景因素的考察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引言第8-12页
    一、选题意义第8-9页
    二、研究综述第9-11页
    三、论文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第11-12页
第1章 打破坚冰:1935-1937第12-19页
    1.1 法西斯主义的蔓延第12-14页
        1.1.1 远东危局第12-13页
        1.1.2 纳粹德国的崛起第13页
        1.1.3 苏美建交与共产国际七大第13-14页
    1.2 中共中央领导权的转移第14-16页
        1.2.1 王明路线第14-15页
        1.2.2 遵义会议第15-16页
    1.3 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的提出第16-19页
        1.3.1 瓦窑堡会议第16页
        1.3.2 斯诺的西北之行第16-17页
        1.3.3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第17-19页
第2章 政策初定:1937-1938第19-24页
    2.1 亚洲争端第19-20页
        2.1.1 不稳的欧洲局势与卢沟桥事变第19-20页
        2.1.2 英美的让步与姑息第20页
        2.1.3 苏联对中国抗日的支持第20页
    2.2 两条不同的政治路线第20-22页
        2.2.1 毛泽东的指导思想第21页
        2.2.2 王明与共产国际第21-22页
        2.2.3 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第22页
    2.3 倡导抗日国际统一战线第22-24页
        2.3.1 毛泽东与卡尔逊第22-23页
        2.3.2 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第23-24页
第3章 联苏抗日:1938-1941第24-29页
    3.1 国际绥靖主义逆流第24-26页
        3.1.1 慕尼黑协定第24页
        3.1.2 日本“东亚新秩序”与“远东慕尼黑”第24-25页
        3.1.3 奇怪的欧洲战争第25-26页
    3.2 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第26-29页
        3.2.1 反对投降危险第26-27页
        3.2.2 “帝国主义战争”与革命第27-29页
第4章 侧重美国:1941-1943第29-33页
    4.1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第29-30页
        4.1.1 苏日中立条约与苏德战争第29-30页
        4.1.2 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第30页
    4.2 重建抗日国际统一战线第30-33页
        4.2.1 共产国际与中共中央的分歧第30-31页
        4.2.2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第31-32页
        4.2.3 共产国际的解散第32-33页
第5章 扩大影响:1943-1945第33-38页
    5.1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转折第33-34页
        5.1.1 其他战场的胜利第33页
        5.1.2 美苏战后势力的划分第33-34页
    5.2 提出组织联合政府第34-38页
        5.2.1 美军观察组访问延安第34-36页
        5.2.2 赫尔利的来访第36页
        5.2.3 与苏联的联系第36-37页
        5.2.4 中共七大第37-38页
第6章 结论第38-41页
    6.1 国际背景因素对中共对外关系与政策的影响第38-39页
        6.1.1 二战时期的国际环境为中共发展对外关系提供了契机第38页
        6.1.2 二战期间不断变化的国际局势影响中共对外关系的侧重点第38-39页
        6.1.3 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领导人对国际局势准确的分析和预测是制定合理政策的基础第39页
    6.2 基于国际背景因素考察中共对外关系的基本特点第39-40页
        6.2.1 独立自主第39页
        6.2.2 合理处理自力更生与外援之间的关系第39-40页
        6.2.3 “利用矛盾”第40页
    6.3 历史意义与经验教训第40-41页
        6.3.1 反对关门主义第40页
        6.3.2 国家利益高于意识形态第40-41页
参考文献第41-43页
致谢第43页

论文共4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人寿保险团险代理人行为异化与其考核体系的关系研究--以A养老保险公司为例
下一篇:FY县农信社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