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引言 | 第9-15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 第10-11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3页 |
五、论文结构 | 第13-14页 |
六、创新与不足 | 第14-15页 |
第一章 违约金司法酌减规则的理论基础 | 第15-23页 |
第一节 违约金制度沿革 | 第15-16页 |
第二节 违约金司法酌减规则的价值冲突与平衡 | 第16-20页 |
一、约定违约金体现意思自治 | 第16-18页 |
二、违约金司法酌减规则体现公平原则 | 第18-20页 |
第三节 契约自由和公平原则之平衡与取舍 | 第20-23页 |
一、契约自由与公平原则之间的冲突 | 第20-21页 |
二、违约金司法酌减规则的立法取舍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区分性质的违约金司法酌减规则立法和司法实践 | 第23-34页 |
第一节 违约金性质的界定 | 第23-28页 |
一、赔偿性违约金和惩罚性违约金的学理争论 | 第23-24页 |
二、违约金性质的立法规定 | 第24-26页 |
三、违约金性质的司法认定 | 第26-28页 |
第二节 区分性质下的违约金司法酌减规则 | 第28-32页 |
一、违约金司法酌减规则面临的实践问题 | 第29-30页 |
二、赔偿性违约金与损害赔偿适用关系 | 第30-31页 |
三、惩罚性违约金司法酌减规则适用 | 第31-32页 |
第三节 违约金酌减具体规则考察 | 第32-34页 |
第三章 违约金司法酌减规则的法律适用 | 第34-45页 |
第一节 损失之适用规则与判断标准 | 第34-39页 |
一、损失因素适用规则 | 第34-37页 |
二、判断损失需考量因素 | 第37-39页 |
第二节 违约金司法酌减规则之其他考量因素 | 第39-42页 |
一、合同部分履行对违约过高调整之影响 | 第39-40页 |
二、当事人过错对违约金司法酌减规则之影响 | 第40页 |
三、违约金司法酌减规则的适用与举证责任分配 | 第40-42页 |
第三节 违约金其他法律适用问题 | 第42-45页 |
一、合同解除后违约金适用效力 | 第42-43页 |
二、违约金与定金适用关系 | 第43-45页 |
结语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2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2-53页 |
后记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