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35页 |
1.1 概述 | 第10-13页 |
1.2 常见油水分离体系及处理方法 | 第13-17页 |
1.2.1 大规模的油水两相的分离 | 第13-14页 |
1.2.2 油相中残余水的去除 | 第14-15页 |
1.2.3 水体系中分散油相的去除及回收 | 第15-17页 |
1.2.4 水溶液中有机杂质的处理 | 第17页 |
1.3 复杂环境下的油水分离 | 第17-20页 |
1.3.1 针对乳液体系的处理 | 第17-19页 |
1.3.2 严苛环境下的油水分离 | 第19-20页 |
1.3.3 水溶液中杂质的高效、快速收集及可控处理 | 第20页 |
1.4 特殊浸润性质 | 第20-27页 |
1.4.1 三相界面体系 | 第21-24页 |
1.4.2 粗糙表面对于材料表观浸润性的影响 | 第24-27页 |
1.5 特殊浸润性材料用于油水分离 | 第27-32页 |
1.5.1 亲油型特殊浸润性材料 | 第28-30页 |
1.5.2 亲水型特殊浸润性材料 | 第30-32页 |
1.6 本论文的选题背景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32-35页 |
第2章 针对油包水乳液的磁性可控回收破乳剂 | 第35-47页 |
2.1 本章引言 | 第35-36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6-39页 |
2.2.1 试剂与仪器 | 第36-37页 |
2.2.2 磁性可控回收破乳剂的制备 | 第37页 |
2.2.3 破乳剂纳米粒子的透射电镜表征 | 第37页 |
2.2.4 破乳剂纳米粒子的浸润性表征 | 第37-38页 |
2.2.5 针对油包水乳液的破乳试验 | 第38页 |
2.2.6 破乳剂粒径在制备过程及破乳前后的变化 | 第38页 |
2.2.7 破乳剂纳米粒子可重复使用性测试 | 第38页 |
2.2.8 对于不同种类油包水乳液破乳能力测试 | 第38-39页 |
2.2.9 油相中残余水分含量的测定 | 第39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9-46页 |
2.3.1 破乳剂的设计结构与破乳机理 | 第39-40页 |
2.3.2 破乳剂纳米粒子的形貌 | 第40-41页 |
2.3.3 破乳剂纳米粒子的浸润性 | 第41页 |
2.3.4 破乳剂针对油包水乳液的破乳效果 | 第41-44页 |
2.3.5 破乳剂纳米粒子粒径在制备过程及破乳前后的变化 | 第44页 |
2.3.6 破乳剂纳米粒子的磁学性质 | 第44-45页 |
2.3.7 破乳剂纳米粒子的可重复使用性 | 第45页 |
2.3.8 破乳剂纳米粒子对于不同种类油包水乳液的破乳能力 | 第45-4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3章 强酸高盐环境下的油水分离网膜 | 第47-60页 |
3.1 本章引言 | 第47-49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9-52页 |
3.2.1 试剂与仪器 | 第49页 |
3.2.2 硅胶预制板抗腐蚀性测试 | 第49-50页 |
3.2.3 以水玻璃为硅源制备硅酸凝胶 | 第50页 |
3.2.4 以硅酸钠为硅源制备硅酸凝胶 | 第50页 |
3.2.5 以硅酸钠为硅源制备硅酸凝胶与玻璃纤维基底的复合网膜 | 第50-51页 |
3.2.6 复合网膜的扫描电镜表征 | 第51页 |
3.2.7 复合网膜在严苛环境下的浸润性表征 | 第51页 |
3.2.8 复合网膜在严苛环境下的油水分离实验 | 第51-52页 |
3.2.9 油水分离后水中残余油含量的表征 | 第52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2-59页 |
3.3.1 硅胶预制板在严苛环境下特殊浸润性及稳定性 | 第52-54页 |
3.3.2 探索以水玻璃为硅源制备硅酸凝胶 | 第54-55页 |
3.3.3 探索以硅酸钠为硅源制备硅酸凝胶 | 第55-56页 |
3.3.4 硅酸凝胶与玻璃纤维基底复合网膜的制备 | 第56-57页 |
3.3.5 复合网膜的表面形貌 | 第57页 |
3.3.6 复合网膜在严苛环境下的特殊浸润性 | 第57-58页 |
3.3.7 复合网膜在严苛环境下油水分离实验 | 第58-5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4章 严苛环境下针对水包油乳液分离网膜 | 第60-72页 |
4.1 本章引言 | 第60-62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62-65页 |
4.2.1 试剂与仪器 | 第62页 |
4.2.2 玻璃纤维滤膜基底的预处理 | 第62-63页 |
4.2.3 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在预处理后基底上的沉积、包覆 | 第63页 |
4.2.4 所制备复合网膜的扫描电镜表征 | 第63页 |
4.2.5 所制备复合网膜在严苛环境下的浸润性表征 | 第63页 |
4.2.6 预处理步骤对于网膜乳液分离效果的影响探究 | 第63-64页 |
4.2.7 所制备复合网膜在严苛环境下的乳液分离实验 | 第64-65页 |
4.2.8 乳液分离效率的测定 | 第65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5-71页 |
4.3.1 复合网膜的形貌 | 第65-66页 |
4.3.2 复合网膜在严苛环境下的特殊浸润性 | 第66-67页 |
4.3.3 预处理步骤对于复合网膜乳液分离效果的影响 | 第67-69页 |
4.3.4 复合网膜在严苛环境下的乳液分离效果 | 第69-7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5章 针对水体中DNA高效吸附回收滤膜 | 第72-84页 |
5.1 本章引言 | 第72-74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74-78页 |
5.2.1 试剂与仪器 | 第74页 |
5.2.2 具氨基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制备 | 第74-75页 |
5.2.3 具氨基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透射电镜表征 | 第75-76页 |
5.2.4 具氨基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比表面与孔隙度表征 | 第76页 |
5.2.5 水相中DNA浓度的表征手段 | 第76页 |
5.2.6 具氨基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吸附DNA分子实验 | 第76页 |
5.2.7 针对水体中DNA高效吸附回收滤膜的制备 | 第76-77页 |
5.2.8 针对水体中DNA高效吸附回收滤膜的扫描电镜表征 | 第77页 |
5.2.9 所制备滤膜对于水体中DNA的吸附实验 | 第77-78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78-83页 |
5.3.1 具氨基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形貌 | 第78页 |
5.3.2 具氨基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比表面与孔隙度分析 | 第78-80页 |
5.3.3 具氨基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对于水体中DNA的吸附 | 第80-81页 |
5.3.4 针对水体中DNA高效吸附回收滤膜的形貌 | 第81-82页 |
5.3.5 所制备滤膜对于水体中DNA的吸附效果 | 第82-8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4-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8页 |
致谢 | 第98-100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00-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