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引言 | 第9-13页 |
第一章 材料和方法 | 第13-29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13-14页 |
1.1.1 实验动物 | 第13页 |
1.1.2 细胞系和病原体 | 第13页 |
1.1.3 质粒载体和分子克隆试剂 | 第13页 |
1.1.4 主要试剂和抗体 | 第13-14页 |
1.1.5 实验仪器和设备 | 第14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14-29页 |
1.2.1 YTHDF3敲除小鼠的培育和鉴定 | 第14-16页 |
1.2.2 质粒构建 | 第16-17页 |
1.2.3 小鼠原代细胞获取和培养 | 第17-18页 |
1.2.4 利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YTHDF1-3敲除RAW264.7细胞 | 第18页 |
1.2.5 RAW264.7过表达细胞系构建 | 第18页 |
1.2.6 细胞siRNA干扰 | 第18-20页 |
1.2.7 总RNA的提取、cDNA制备和定量PCR | 第20-23页 |
1.2.8 蛋白质印迹检测相关蛋白表达 | 第23-24页 |
1.2.9 细胞转染 | 第24页 |
1.2.10 免疫共沉淀和质谱兼容的银染 | 第24-25页 |
1.2.11 流式细胞分析 | 第25页 |
1.2.12 病毒感染 | 第25-26页 |
1.2.13 IFN-β测定 | 第26页 |
1.2.14 增强型紫外交联免疫沉淀 | 第26页 |
1.2.15 RNA免疫共沉淀 | 第26-27页 |
1.2.16 多聚核糖体分馏分析 | 第27-28页 |
1.2.17 免疫荧光 | 第28页 |
1.2.18 实验数据分析 | 第28-29页 |
第二章 实验结果 | 第29-57页 |
2.1 YTHDF3促进病毒复制 | 第29-34页 |
2.1.1 YTHDF家族分子调控VSV复制的筛选 | 第29-32页 |
2.1.2 YTHDF3促进VSV复制 | 第32-33页 |
2.1.3 YTHDF3广谱地促进病毒复制 | 第33-34页 |
2.2 YTHDF3负向调控I型干扰素抗病毒天然免疫应答 | 第34-40页 |
2.2.1 YTHDF3负向调控本底ISGs的表达 | 第34-36页 |
2.2.2 YTHDF3负向调控本底ISGs的表达不依赖于天然免疫信号活化 | 第36-38页 |
2.2.3 YTHDF3负向调控本底ISGs的表达依赖于IFNAR1 | 第38-40页 |
2.3 YTHDF3在抗病毒天然免疫应答调控中的体内功能 | 第40-46页 |
2.3.1 YTHDF3不影响脾脏中免疫细胞的比例 | 第40-41页 |
2.3.2 敲除YTHDF3增强天然免疫细胞的抗病毒免疫应答 | 第41-43页 |
2.3.3 缺失YTHDF3能够保护小鼠抵抗VSV感染 | 第43-46页 |
2.4 YTHDF3负向调控I型干扰素抗病毒天然免疫应答的机制 | 第46-57页 |
2.4.1 YTHDF3结合RNA的测序数据分析 | 第46-49页 |
2.4.2 YTHDF3特异结合FOX03 mRNA的翻译起始区域 | 第49-50页 |
2.4.3 YTHDF3结合RNA依赖于YTH结构域和P/Q/N富集结构域 | 第50-51页 |
2.4 4 YTHDF3相互作用蛋白质谱鉴定 | 第51-53页 |
2.4.5 YTHDF3通过结合PABP1和eIF4G2协同促进FOX03翻译 | 第53-55页 |
2.4.6 YTHDF3调控ISGs不依赖于mRNA衰变 | 第55-56页 |
2.4.7 YTHDF3通过FOX03特异地调控抗病毒天免疫应答 | 第56-57页 |
第三章 结论 | 第57-58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58-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64-65页 |
文献综述 | 第65-87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7页 |
个人简历及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