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肾健脾法联合奥施康定治疗中重度癌痛的临床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第1章 理论研究 | 第12-18页 |
1.1 中医病名研究 | 第12页 |
1.2 癌痛的病因病机 | 第12页 |
1.3 辨证分型 | 第12-13页 |
1.4 治则治法 | 第13-16页 |
1.4.1 中医内治 | 第13-14页 |
1.4.2 中医外治 | 第14-15页 |
1.4.3 针灸 | 第15页 |
1.4.4 穴位注射 | 第15页 |
1.4.5 中药灌肠 | 第15-16页 |
1.5 结语 | 第16-18页 |
第2章 临床研究 | 第18-30页 |
2.1 病例来源 | 第18-19页 |
2.1.1 病例选择标准 | 第18页 |
2.1.2 纳入标准 | 第18页 |
2.1.3 排除标准 | 第18-19页 |
2.1.4 中止、剔除标准 | 第19页 |
2.2 研究方案 | 第19-20页 |
2.2.1 分组方法 | 第19页 |
2.2.2 试验方案 | 第19页 |
2.2.3 疼痛有效控制的指标 | 第19-20页 |
2.2.4 三阶梯止痛药物的种类及处理 | 第20页 |
2.3 观察指标 | 第20-21页 |
2.3.1 疼痛强度评估方法 | 第20-21页 |
2.3.2 记录两组奥施康定、即释吗啡片日用量 | 第21页 |
2.3.3 生活质量评估 | 第21页 |
2.3.4 不良反应发生率 | 第21页 |
2.3.5 止痛时间 | 第21页 |
2.4 统计方法 | 第21-22页 |
2.5 研究结果 | 第22-30页 |
2.5.1 两组间基本情况比较 | 第22-23页 |
2.5.2 各疗程两组NRS评分比较 | 第23-24页 |
2.5.3 两组临床镇痛效果比较 | 第24-26页 |
2.5.4 两组卡氏评分比较 | 第26-27页 |
2.5.5 两组治疗后不良反应比较 | 第27-30页 |
第3章 讨论与分析 | 第30-34页 |
3.1 中药治疗疼痛的理论依据 | 第30-31页 |
3.2 癌痛发生发展的中医病机 | 第31页 |
3.3 方剂组成及配伍意义 | 第31-32页 |
3.4 临床结果分析 | 第32-33页 |
3.4.1 治疗前两组基本情况分析 | 第32页 |
3.4.2 两组止痛疗效分析 | 第32页 |
3.4.3 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 第32页 |
3.4.4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 第32页 |
3.4.5 奥施康定平均日用量联合止痛时间分析 | 第32-33页 |
3.5 结论 | 第33-34页 |
结语 | 第34-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8页 |
附录 | 第38-42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42-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附件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