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肿瘤学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肿瘤治疗学论文

补肾健脾法联合奥施康定治疗中重度癌痛的临床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引言第10-12页
第1章 理论研究第12-18页
    1.1 中医病名研究第12页
    1.2 癌痛的病因病机第12页
    1.3 辨证分型第12-13页
    1.4 治则治法第13-16页
        1.4.1 中医内治第13-14页
        1.4.2 中医外治第14-15页
        1.4.3 针灸第15页
        1.4.4 穴位注射第15页
        1.4.5 中药灌肠第15-16页
    1.5 结语第16-18页
第2章 临床研究第18-30页
    2.1 病例来源第18-19页
        2.1.1 病例选择标准第18页
        2.1.2 纳入标准第18页
        2.1.3 排除标准第18-19页
        2.1.4 中止、剔除标准第19页
    2.2 研究方案第19-20页
        2.2.1 分组方法第19页
        2.2.2 试验方案第19页
        2.2.3 疼痛有效控制的指标第19-20页
        2.2.4 三阶梯止痛药物的种类及处理第20页
    2.3 观察指标第20-21页
        2.3.1 疼痛强度评估方法第20-21页
        2.3.2 记录两组奥施康定、即释吗啡片日用量第21页
        2.3.3 生活质量评估第21页
        2.3.4 不良反应发生率第21页
        2.3.5 止痛时间第21页
    2.4 统计方法第21-22页
    2.5 研究结果第22-30页
        2.5.1 两组间基本情况比较第22-23页
        2.5.2 各疗程两组NRS评分比较第23-24页
        2.5.3 两组临床镇痛效果比较第24-26页
        2.5.4 两组卡氏评分比较第26-27页
        2.5.5 两组治疗后不良反应比较第27-30页
第3章 讨论与分析第30-34页
    3.1 中药治疗疼痛的理论依据第30-31页
    3.2 癌痛发生发展的中医病机第31页
    3.3 方剂组成及配伍意义第31-32页
    3.4 临床结果分析第32-33页
        3.4.1 治疗前两组基本情况分析第32页
        3.4.2 两组止痛疗效分析第32页
        3.4.3 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第32页
        3.4.4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第32页
        3.4.5 奥施康定平均日用量联合止痛时间分析第32-33页
    3.5 结论第33-34页
结语第34-36页
参考文献第36-38页
附录第38-42页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42-43页
致谢第43-44页
附件第44页

论文共4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癌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下一篇:旋极针法对非小细胞肺癌含铂方案化疗后血液毒性的临床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