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园林规划与建设论文

基于黄河流域农耕文化的河南省温县休闲农业园规划设计

摘要第8-9页
1.绪论第9-14页
    1.1 研究背景第9-10页
        1.1.1 黄河流域农耕文化继承与发扬的使命感第9页
        1.1.2 我国农业的发展与转型第9页
        1.1.3 城市人群对田园生活的向往第9页
        1.1.4 “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第9-10页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0页
        1.2.1 研究目的第10页
        1.2.2 选题的意义第10页
    1.3 国内外休闲农业发展概况第10-12页
        1.3.1 国外休闲农业发展概况第10-11页
        1.3.2 国内休闲农业发展概况第11-12页
    1.4 研究内容第12页
    1.5 研究方法第12-13页
        1.5.1 文献综合研究法第12页
        1.5.2 实地调查及搜集资料法第12-13页
        1.5.3 案例分析法第13页
    1.6 技术路线第13-14页
2.相关理论研究第14-26页
    2.1 农耕文化的基本概念第14页
    2.2 黄河流域农耕文化研究第14-21页
        2.2.1 黄河流域农耕文化的起源发展第14-16页
        2.2.2 黄河流域农耕文化的重点类型第16-19页
        2.2.3 黄河流域农耕文化的特征第19页
        2.2.4 黄河流域农耕文化的当代价值第19-21页
    2.3 休闲农业研究第21-23页
        2.3.1 休闲农业的起源发展第21页
        2.3.2 休闲农业的类型第21-22页
        2.3.3 休闲农业的特征第22-23页
        2.3.4 发展休闲农业的价值第23页
    2.4 黄河流域农耕文化与休闲农业园的关联性第23-24页
        2.4.1 黄河流域农耕文化为休闲农业园可持续发展指引方向第23-24页
        2.4.2 休闲农业园为黄河流域农耕文化源远流长提供传承载体第24页
    2.5 黄河流域农耕文化在休闲农业园规划设计中的价值第24-25页
        2.5.1 景观价值第24页
        2.5.2 生态价值第24页
        2.5.3 文化价值第24-25页
        2.5.4 经济价值第25页
    2.6 本章小结第25-26页
3.相关案例分析第26-31页
    3.1 安仁稻田公园第26-27页
        3.1.1 项目简介第26页
        3.1.2 规划布局第26页
        3.1.3 景观及活动分析第26-27页
    3.2 杨凌农林博览园第27-29页
        3.2.1 项目简介第27-28页
        3.2.2 景观分析第28-29页
    3.3 芝加哥北格兰特农业公园之艺术之田第29-30页
        3.3.1 项目简介第29页
        3.3.2 景观分析第29-30页
    3.4 本章小结第30-31页
4.黄河流域农耕文化在休闲农业园中的表达第31-34页
    4.1 表达原则第31-32页
        4.1.1 自然生态性第31页
        4.1.2 多元适宜性第31页
        4.1.3 地域特色性第31页
        4.1.4 创新发展性第31-32页
    4.2 表达手法第32页
        4.2.1 元素借鉴第32页
        4.2.2 情景重现第32页
        4.2.3 合理保留第32页
        4.2.4 意境隐喻第32页
    4.3 表达载体第32-34页
        4.3.1 景观第32-33页
        4.3.2 场所第33页
        4.3.3 活动第33-34页
5.项目实践-焦作市温县休闲农业园规划设计第34-63页
    5.1 场地概况第34-36页
        5.1.1 区位分析第34页
        5.1.2 地形地貌第34-35页
        5.1.3 气候条件第35页
        5.1.4 土壤条件第35页
        5.1.5 植物资源第35-36页
    5.2 园区SWOT分析第36-38页
        5.2.1 优势分析(S)第36-37页
        5.2.2 劣势分析(W)第37页
        5.2.3 机遇分析(O)第37-38页
        5.2.4 挑战分析(T)第38页
    5.3 规划总则第38-39页
        5.3.1 规划依据第38-39页
        5.3.2 规划原则第39页
        5.3.3 规划目标第39页
    5.4 总体规划布局第39-44页
        5.4.1 总体规划第39-40页
        5.4.2 功能分区第40-41页
        5.4.3 道路系统规划第41-42页
        5.4.4 规划布局第42-43页
        5.4.5 植物种植设计第43-44页
    5.5 分区规划设计第44-56页
        5.5.1 综合服务区第44-46页
        5.5.2 滨水休闲区第46-48页
        5.5.3 香花香草种植区第48-49页
        5.5.4 农业劳动体验区第49-50页
        5.5.5 儿童农业认知区第50-52页
        5.5.6 林下活动健身区第52-53页
        5.5.7 现代农业设施区第53页
        5.5.8 鲜果采摘体验区第53-54页
        5.5.9 四大怀药种植示范区第54-56页
        5.5.10 有机核桃林种植园第56页
    5.6 专项设计第56-63页
        5.6.1 自行车骑行路线设计第56-57页
        5.6.2 景观小品与服务设施设计第57-59页
        5.6.3 黄河流域农耕文化展示带设计第59-60页
        5.6.4 景观长廊设计第60-61页
        5.6.5 文化活动策划第61-63页
6.结论与展望第63-64页
    6.1 结论第63页
    6.2 展望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67页
英文摘要第67-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泰山西路北侧街头绿地设计
下一篇:中国传统园林现代意义的再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