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论文--中国经济论文--社会经济结构与体制论文

需求侧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及国际比较--基于WIOD的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2-24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2-15页
        1.1.1 研究背景第12-14页
        1.1.2 研究意义第14-15页
    1.2 相关文献综述第15-20页
        1.2.1 供给侧全要素生产率的相关研究第15-16页
        1.2.2 要素流动和国际贸易的相关研究第16-18页
        1.2.3 最终需求视角下的相关研究第18-19页
        1.2.4 简要评述第19-20页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第20-23页
        1.3.1 研究方法第20页
        1.3.2 研究内容第20-23页
    1.4 论文的创新点第23-24页
第2章 供给侧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第24-31页
    2.1 基于Tornqvist指数法的测算第24-26页
    2.2 变量选取及数据说明第26-27页
    2.3 测算结果第27-31页
第3章 需求侧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及模型构建第31-42页
    3.1 需求侧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第31-37页
        3.1.1 需求侧产出、资本、劳动的测算第31-34页
        3.1.2 需求侧全要素生产率的界定与测算第34-37页
    3.2 两国两部门的模型第37-40页
        3.2.1 模型构建第37-39页
        3.2.2 最终需求对生产配置作用的假设分析第39-40页
            3.2.2.1 生产同质和消费同质第39页
            3.2.2.2 生产同质和消费不同质第39页
            3.2.2.3 生产不同质和消费同质第39-40页
            3.2.2.4 生产不同质和消费不同质第40页
            3.2.2.5 小结第40页
    3.3 本章小结第40-42页
第4章 需求侧要素投入的国际比较第42-50页
    4.1 国家层面的比较分析第42-45页
    4.2 部门层面的比较分析第45-48页
    4.3 本章小结第48-50页
第5章 需求侧全要素生产率的国际比较第50-54页
    5.1 国家层面的比较分析第50-51页
    5.2 部门层面的比较分析第51-53页
    5.3 本章小结第53-54页
第6章 政策建议第54-57页
结论第57-59页
参考文献第59-64页
致谢第64-65页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目录第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与碳排放--基于京津冀地区的研究
下一篇:“精准脱贫”政策实施过程研究--基于兰县的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