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侧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及国际比较--基于WIOD的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4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 相关文献综述 | 第15-20页 |
1.2.1 供给侧全要素生产率的相关研究 | 第15-16页 |
1.2.2 要素流动和国际贸易的相关研究 | 第16-18页 |
1.2.3 最终需求视角下的相关研究 | 第18-19页 |
1.2.4 简要评述 | 第19-20页 |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 第20-23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0-23页 |
1.4 论文的创新点 | 第23-24页 |
第2章 供给侧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 | 第24-31页 |
2.1 基于Tornqvist指数法的测算 | 第24-26页 |
2.2 变量选取及数据说明 | 第26-27页 |
2.3 测算结果 | 第27-31页 |
第3章 需求侧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及模型构建 | 第31-42页 |
3.1 需求侧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 | 第31-37页 |
3.1.1 需求侧产出、资本、劳动的测算 | 第31-34页 |
3.1.2 需求侧全要素生产率的界定与测算 | 第34-37页 |
3.2 两国两部门的模型 | 第37-40页 |
3.2.1 模型构建 | 第37-39页 |
3.2.2 最终需求对生产配置作用的假设分析 | 第39-40页 |
3.2.2.1 生产同质和消费同质 | 第39页 |
3.2.2.2 生产同质和消费不同质 | 第39页 |
3.2.2.3 生产不同质和消费同质 | 第39-40页 |
3.2.2.4 生产不同质和消费不同质 | 第40页 |
3.2.2.5 小结 | 第40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4章 需求侧要素投入的国际比较 | 第42-50页 |
4.1 国家层面的比较分析 | 第42-45页 |
4.2 部门层面的比较分析 | 第45-48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5章 需求侧全要素生产率的国际比较 | 第50-54页 |
5.1 国家层面的比较分析 | 第50-51页 |
5.2 部门层面的比较分析 | 第51-53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6章 政策建议 | 第54-57页 |
结论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目录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