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s | 第7-9页 |
主要英文缩略词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4页 |
1.1 青钱柳植物简介 | 第11页 |
1.2 青钱柳化学成分 | 第11-15页 |
1.2.1 萜类化合物 | 第11-13页 |
1.2.2 黄酮类化合物 | 第13页 |
1.2.3 有机酸类化合物 | 第13-14页 |
1.2.4 其他成分 | 第14页 |
1.2.5 主要药理作用 | 第14-15页 |
1.3 α-淀粉酶抑制剂的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3.1 α-淀粉酶抑制剂 | 第15-16页 |
1.3.2 国内外α-淀粉酶抑制剂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3 α-淀粉酶抑制剂的类型及其分离方法 | 第17-18页 |
1.3.4 α-淀粉酶抑制剂的活性测定方法 | 第18页 |
1.4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及其分类 | 第18-21页 |
1.4.1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简介 | 第18-19页 |
1.4.2 天然产物中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1.5 天然甜味剂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1.6 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23-24页 |
1.6.1 目的 | 第23页 |
1.6.2 意义 | 第23页 |
1.6.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第二章 青钱柳石油醚提取物体外降糖活性研究 | 第24-50页 |
第一节 青钱柳抑制α-淀粉酶活性筛选研究 | 第24-34页 |
2.1 材料与仪器 | 第24-26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6-28页 |
2.2.1 溶液的配制 | 第26页 |
2.2.2 不同提取方法青钱柳提取物的制备 | 第26页 |
2.2.3 不同来源青钱柳提取物的制备 | 第26-27页 |
2.2.4 制作葡萄糖标准曲线 | 第27页 |
2.2.5 确定酶的最适反应条件 | 第27页 |
2.2.6 青钱柳提取物抑制α-淀粉酶活性试验 | 第27-28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8-33页 |
2.3.1 绘制葡萄糖标准曲线 | 第28页 |
2.3.2 最适酶量 | 第28-29页 |
2.3.3 最适加入底物量 | 第29-30页 |
2.3.4 确定酶最适反应体系 | 第30页 |
2.3.5 测定不同提取方法青钱柳提取物对α-淀粉酶的抑制作用 | 第30-31页 |
2.3.6 测定不同来源青钱柳石油醚提取物对α-淀粉酶的抑制作用 | 第31-32页 |
2.3.7 石油醚提取物对α-淀粉酶的抑制类型 | 第32-33页 |
2.4 结论 | 第33-34页 |
第二节 青钱柳石油醚提取物抗氧化及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研究 | 第34-40页 |
2.1 材料与仪器 | 第34-35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5-37页 |
2.2.1 溶液的配制 | 第35页 |
2.2.2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 | 第35-36页 |
2.2.3 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的测定 | 第36-37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37-39页 |
2.3.1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 | 第37-38页 |
2.3.2 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作用 | 第38-39页 |
2.4 讨论与结论 | 第39-40页 |
第三节 青钱柳石油醚提取物中萜类化合物动态变化研究 | 第40-50页 |
2.1 材料与仪器 | 第41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41-44页 |
2.2.1 对照品溶液的配制 | 第41-42页 |
2.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第42页 |
2.2.3 测定条件的优化 | 第42-43页 |
2.2.4 方法学考察 | 第43页 |
2.2.5 青钱柳萜类含量的测定 | 第43-44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44-49页 |
2.3.1 最适香草醛-冰乙酸用量 | 第44页 |
2.3.2 最适高氯酸用量 | 第44-45页 |
2.3.3 最适水浴温度 | 第45页 |
2.3.4 最适水浴时间 | 第45页 |
2.3.5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45-46页 |
2.3.6 方法学考察 | 第46页 |
2.3.7 青钱柳萜类含量和α-淀粉酶抑制率的动态变化规律 | 第46-48页 |
2.3.8 相关性分析 | 第48-49页 |
2.4 结论与讨论 | 第49-50页 |
第三章 青钱柳乙酸乙酯及正丁醇提取物体外降糖活性研究 | 第50-70页 |
第一节 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物的制备及其活性跟踪 | 第50-53页 |
3.1 材料与仪器 | 第50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50-51页 |
3.2.1 青钱柳萃取物的制备 | 第50-51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51-52页 |
3.3.1 乙酸乙酯及正丁醇萃取物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 | 第51-52页 |
3.3.2 乙酸乙酯及正丁醇萃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 | 第52页 |
3.4 结论 | 第52-53页 |
第二节 乙酸乙酯及正丁醇提取物活性成分的分离 | 第53-65页 |
3.1 材料与仪器 | 第53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53-57页 |
3.2.1 乙酸乙酯层分离 | 第53-55页 |
3.2.2 正丁醇层分离 | 第55-57页 |
3.3 化合物结构鉴定 | 第57-64页 |
3.4 讨论与结论 | 第64-65页 |
第三节 单体化合物抗氧化及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研究 | 第65-70页 |
3.1 材料与仪器 | 第65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65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65-68页 |
3.3.1 化合物对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 | 第65-67页 |
3.3.2 化合物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作用 | 第67-68页 |
3.4 结论 | 第68-70页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4.1 主要结论 | 第70-71页 |
4.2 工作不足之处以及展望 | 第71-72页 |
4.2.1 不足之处 | 第71页 |
4.2.2 展望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86页 |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6-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附图:化合物部分波谱图 | 第88-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