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样点代表性等级与道路网信息的采样设计研究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4-18页 |
1.2.1 土壤—景观模型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2.2 土壤采样设计方法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2.3 土壤采样布局优化方法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1.3 研究目的、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8-22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8-19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第2章 研究理论基础 | 第22-26页 |
2.1 聚类分析 | 第22-23页 |
2.2 景观破碎化 | 第23-24页 |
2.3 空间可达性 | 第24-26页 |
第3章 研究区与数据介绍 | 第26-29页 |
3.1 研究区概况 | 第26-27页 |
3.2 数据源介绍 | 第27-29页 |
3.2.1 土壤属性数据 | 第28页 |
3.2.2 地形属性数据 | 第28-29页 |
第4章 研究区中心区域代表性等级的确定 | 第29-42页 |
4.1 环境因子的选择与提取 | 第29-35页 |
4.1.1 环境因子的选择 | 第29-30页 |
4.1.2 环境因子的提取 | 第30-35页 |
4.2 聚类分析 | 第35-40页 |
4.2.1 数据预处理 | 第36-37页 |
4.2.2 最佳聚类数的确定 | 第37-39页 |
4.2.3 聚类分析 | 第39-40页 |
4.3 确定代表性等级 | 第40-42页 |
第5章 采样方案设计与评价 | 第42-54页 |
5.1 采样方案设计 | 第42-48页 |
5.1.1 景观破碎化分析 | 第42-45页 |
5.1.2 样点方案设计 | 第45-48页 |
5.2 采样方案评价 | 第48-54页 |
5.2.1 空间可达性分析 | 第48-50页 |
5.2.2 样点代表性验证 | 第50-54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4-56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4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