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抗青枯病自交系筛选及其杂交组合选育
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页 |
缩略词 | 第9-10页 |
前言 | 第10-21页 |
1 课题的提出 | 第10页 |
2 番茄青枯病研究进展 | 第10-15页 |
2.1 番茄青枯病的发生与防治 | 第10-11页 |
2.2 番茄青枯病的抗性机制及遗传规律 | 第11-13页 |
2.3 番茄青枯病的抗性鉴定 | 第13页 |
2.4 番茄青枯病相关分子标记 | 第13-14页 |
2.5 番茄青枯病抗病育种 | 第14-15页 |
3 番茄其他常见病害抗病育种进展 | 第15-18页 |
3.1 番茄其他常见病害 | 第15-18页 |
3.2 分子标记在抗病育种中的应用 | 第18页 |
4 番茄品质遗传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4.1 外观品质 | 第18-19页 |
4.2 营养品质 | 第19-20页 |
4.3 商品品质 | 第20页 |
5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0-21页 |
第一章 番茄抗青枯病自交系的筛选 | 第21-37页 |
1 试验材料和方法 | 第21-24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21页 |
1.1.1 植物材料 | 第21页 |
1.1.2 病原材料 | 第21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21-24页 |
1.2.1 现有自交系材料进一步纯化 | 第22页 |
1.2.2 青枯菌的分离、纯化及接种 | 第22-23页 |
1.2.3 主要抗病基因检测 | 第23-24页 |
1.2.4 农艺性状调查与检测 | 第2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4-34页 |
2.1 青枯病菌接种鉴定结果 | 第24-28页 |
2.2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多抗自交系 | 第28-29页 |
2.3 部分农艺性状及抗病性调查 | 第29-34页 |
2.3.1 植物学性状 | 第29-31页 |
2.3.2 果实性状 | 第31-32页 |
2.3.3 熟性及田间主要病害抗性 | 第32-34页 |
2.3.4 果实品质性状 | 第34页 |
3 小结 | 第34-37页 |
第二章 番茄抗青枯病杂交组合的选育 | 第37-69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37-42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37-41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41-42页 |
1.2.1 杂交组合的配制 | 第41页 |
1.2.2 栽培管理 | 第41-42页 |
1.2.3 农艺性状调查 | 第42页 |
1.2.4 抗病基因检测 | 第42页 |
1.2.5 数据处理和分析 | 第42页 |
2 结果和分析 | 第42-69页 |
2.1 2017年春季抗青枯病杂交组合选育 | 第42-50页 |
2.1.1 植物学性状 | 第42-44页 |
2.1.2 果实性状 | 第44-46页 |
2.1.3 营养品质 | 第46-47页 |
2.1.4 熟性及主要病害的田间抗性 | 第47-48页 |
2.1.5 部分抗性基因检测结果 | 第48-49页 |
2.1.6 产量 | 第49-50页 |
2.2 小结 | 第50-52页 |
2.3 2017年秋季抗青枯病杂交组合选育 | 第52-67页 |
2.3.1 植物学性状 | 第52-54页 |
2.3.2 果实性状 | 第54-57页 |
2.3.3 营养品质 | 第57-59页 |
2.3.4 熟性及主要病害田间抗性 | 第59-63页 |
2.3.5 部分抗性基因检测结果 | 第63-65页 |
2.3.6 产量 | 第65-67页 |
2.4 小结 | 第67-69页 |
第三章 讨论 | 第69-71页 |
1 关于番茄青枯病抗性的鉴定方法 | 第69页 |
2 番茄抗青枯病优良自交系的利用 | 第69-70页 |
3 番茄抗青枯病优良杂交组合的选育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9页 |
附录 | 第79-91页 |
附录一:两季杂交配组试验引用亲本相关信息 | 第79-83页 |
1 引用红果自交系部分农艺学性状信息 | 第79-81页 |
2 引用粉果自交系部分农艺学性状信息 | 第81-83页 |
附录二:青枯菌人工接种鉴定 | 第83-84页 |
附录三:部分自交系展示 | 第84-86页 |
附录四:部分杂交组合展示 | 第86-91页 |
致谢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