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辽东湾地区辽中凹陷北洼古近系沙河街组有利储层主控因素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9-17页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第9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第9-12页
        1.2.1 国内外中深层碎屑岩储层研究现状第9-11页
        1.2.2 研究区研究现状第11页
        1.2.3 研究区储层研究存在的问题第11-12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第12-13页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第13-14页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第14-15页
    1.6 取得的主要成果和认识第15-17页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第17-22页
    2.1 区域构造位置概况第17-18页
    2.2 地层特征第18-20页
    2.3 构造背景第20-22页
第3章 沉积相特征第22-39页
    3.1 区域沉积演化特征第22-23页
    3.2 沉积相识别标志第23-29页
        3.2.1 岩性组合第23-24页
        3.2.2 沉积构造标志第24-26页
        3.2.3 测井相标志第26-29页
    3.3 单井沉积相特征分析第29-31页
    3.4 主要沉积相类型及特征第31-39页
        3.4.1 辫状河三角洲第37页
        3.4.2 湖泊第37-39页
第4章 储层岩石学特征第39-46页
    4.1 碎屑组分特征第39-40页
    4.2 储层岩石类型第40-42页
    4.3 填隙物特征第42页
    4.4 岩石结构特征第42-46页
第5章 储层储集性特征第46-55页
    5.1 储层储集空间类型第46-49页
        5.1.1 原生孔隙第46-47页
        5.1.2 次生孔隙第47-49页
    5.2 孔隙结构特征第49-51页
    5.3 储层物性特征第51-55页
第6章 成岩作用特征及演化第55-73页
    6.1 成岩作用类型第55-60页
        6.1.1 压实作用第55-56页
        6.1.2 自生矿物充填作用第56-59页
        6.1.3 溶蚀作用第59-60页
    6.2 成岩序列及演化第60-73页
        6.2.1 最晚成岩阶段确定第61-65页
        6.2.2 主要成岩作用机理第65-69页
        6.2.3 成岩序列第69-71页
        6.2.4 孔隙演化第71-73页
第7章 有利储层主控因素第73-82页
    7.1 储层评价标准第73-76页
        7.1.1 储层下限确定方法第73-75页
        7.1.2 储层评价标准第75-76页
    7.2 有利储层控制因素第76-82页
        7.2.1 岩石学因素第76-79页
        7.2.2 成岩作用因素第79-80页
        7.2.3 沉积环境因素第80-82页
结论第82-83页
致谢第83-84页
参考文献第84-92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第92页

论文共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贵州德江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特征研究
下一篇:川西中段中三叠统雷四段沉积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