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1页 |
ABSTRACT | 第11-14页 |
缩略词索引 | 第15-16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6-28页 |
1.1 纤维素的基本结构 | 第16页 |
1.2 纤维素溶解体系的研究 | 第16-19页 |
1.2.1 氯化锂/二甲基乙酰胺(LiCl/DMAc) | 第17页 |
1.2.2 N-甲基氧化吗琳(NMMO)/水体系 | 第17-18页 |
1.2.3 离子液体体系 | 第18页 |
1.2.4 氢氧化钠/尿素/水体系 | 第18-19页 |
1.3 食品级颗粒Pickering乳液的研究进展 | 第19-22页 |
1.3.1 纤维素 | 第19-20页 |
1.3.2 淀粉 | 第20-21页 |
1.3.3 蛋白质 | 第21-22页 |
1.3.4 细菌、病毒和孢子 | 第22页 |
1.4 纤维素基吸附剂改性方法的研究进展 | 第22-25页 |
1.4.1 酯化反应 | 第23-24页 |
1.4.2 氧化反应 | 第24页 |
1.4.3 醚化反应 | 第24-25页 |
1.5 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25-28页 |
1.5.1 研究目的意义 | 第25页 |
1.5.2 研究主要内容 | 第25-28页 |
第2章 辛烯基琥珀酸酐纤维素酯的合成制备 | 第28-42页 |
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第29页 |
2.1.1 材料与试剂 | 第29页 |
2.1.2 仪器与设备 | 第29页 |
2.2 试验方法及步骤 | 第29-32页 |
2.2.1 薯渣纤维素的制备 | 第29-30页 |
2.2.2 薯渣纤维素和辛烯基琥珀酸酐纤维素酯的酯化合成反应 | 第30-31页 |
2.2.3 辛烯基琥珀酸酐纤维素酯取代度的测定 | 第31页 |
2.2.4 工艺优化试验设计 | 第31-32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32-41页 |
2.3.1 不同反应条件对辛烯基琥珀酸酐纤维素酯取代度的影响 | 第32-36页 |
2.3.2 响应面试验结果 | 第36-40页 |
2.3.3 最佳工艺的确定与验证 | 第40-41页 |
2.4 小结 | 第41-42页 |
第3章 辛烯基琥珀酸酐纤维素酯的结构和性质表征 | 第42-52页 |
3.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第42页 |
3.1.1 材料与试剂 | 第42页 |
3.1.2 仪器与设备 | 第42页 |
3.2 实验方法及步骤 | 第42-43页 |
3.2.1 红外光谱分析(FT-IR) | 第42页 |
3.2.2 结晶结构分析(XRD) | 第42页 |
3.2.3 扫描电镜分析(SEM) | 第42-43页 |
3.2.4 差示扫描热分析(DSC) | 第43页 |
3.2.5 热重分析(TG) | 第43页 |
3.3 结果分析 | 第43-50页 |
3.3.1 红外光谱分析 | 第43-44页 |
3.3.2 结晶结构分析 | 第44-45页 |
3.3.3 扫描电镜分析 | 第45-47页 |
3.3.4 差示扫描热分析 | 第47-48页 |
3.3.5 热重分析 | 第48-50页 |
3.4 小结 | 第50-52页 |
第4章 不同取代度辛烯基琥珀酸酐纤维素酯的结构和性质表征 | 第52-60页 |
4.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第52页 |
4.1.1 材料与试剂 | 第52页 |
4.1.2 仪器与设备 | 第52页 |
4.2 实验方法及步骤 | 第52页 |
4.2.1 红外光谱分析(FT-IR) | 第52页 |
4.2.2 结晶结构分析(XRD) | 第52页 |
4.2.3 扫描电镜分析(SEM) | 第52页 |
4.2.4 差示扫描热分析(DSC) | 第52页 |
4.2.5 热重分析(TG) | 第52页 |
4.3 结果分析 | 第52-59页 |
4.3.1 不同取代度辛烯基琥珀酸酐纤维素酯的制备 | 第52-53页 |
4.3.2 红外光谱分析 | 第53-54页 |
4.3.3 结晶结构分析 | 第54-55页 |
4.3.4 扫描电镜分析 | 第55-56页 |
4.3.5 差示热分析 | 第56-57页 |
4.3.6 热重分析 | 第57-59页 |
4.4 小结 | 第59-60页 |
第5章 不同取代度辛烯基琥珀酸酐纤维素酯的乳化性 | 第60-80页 |
5.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第60-61页 |
5.1.1 原料与试剂 | 第60-61页 |
5.1.2 试验仪器 | 第61页 |
5.2 试验方法 | 第61-63页 |
5.2.1 接触角的测定 | 第61页 |
5.2.2 乳液的初步构建与制备 | 第61页 |
5.2.3 乳液外观的观察 | 第61页 |
5.2.4 乳液能力指数的测定 | 第61页 |
5.2.5 乳液的粒度分析 | 第61-62页 |
5.2.6 乳液微观结构的观察 | 第62页 |
5.2.7 乳液流变学的测定 | 第62页 |
5.2.8 乳液流变学特性研究 | 第62-63页 |
5.3 结果讨论 | 第63-77页 |
5.3.1 接触角的测定 | 第63-64页 |
5.3.2 乳液状态观察 | 第64-66页 |
5.3.3 乳化能力指数 | 第66-67页 |
5.3.4 乳液的粒度分析 | 第67-69页 |
5.3.5 乳液微观结构的观察 | 第69-71页 |
5.3.6 乳液流变学的测定 | 第71-77页 |
5.4 小结 | 第77-80页 |
第6章 不同取代度辛烯基琥珀酸酐纤维素酯吸附性研究 | 第80-94页 |
6.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第80页 |
6.1.1 材料与试剂 | 第80页 |
6.1.2 仪器与设备 | 第80页 |
6.2 实验方法及步骤 | 第80-81页 |
6.2.1 重金属模拟溶液的配置 | 第80页 |
6.2.2 重金属离子的测定 | 第80页 |
6.2.3 重金属离子标准溶液的配置 | 第80-81页 |
6.2.4 静态吸附实验 | 第81页 |
6.3 吸附模型计算公式 | 第81-83页 |
6.3.1 基本吸附公式 | 第81-82页 |
6.3.2 吸附动力学模型 | 第82-83页 |
6.3.4 吸附等温线模型 | 第83页 |
6.4 结果与分析 | 第83-93页 |
6.4.1 辛烯基琥珀酸酐纤维素酯对Cu(Ⅱ)、Pb(Ⅱ)的吸附性能 | 第83-84页 |
6.4.2 pH值对辛烯基琥珀酸酐纤维素酯吸附金属离子效果的影响 | 第84-85页 |
6.4.3 吸附时间对辛烯基琥珀酸酐纤维素酯吸附金属离子效果的影响 | 第85-91页 |
6.4.4 初始浓度对辛烯基琥珀酸酐纤维素酯吸附金属离子效果的影响 | 第91-93页 |
6.5 小结 | 第93-94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4-98页 |
7.1 结论 | 第94-96页 |
7.2 展望 | 第96-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10页 |
在读期间科研情况 | 第110-112页 |
致谢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