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饱和煤层气藏储渗动态及产能响应--以韩城煤层气田为例
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2-27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12-16页 |
1.1.1 韩城地区勘探开发现状 | 第12-15页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5-16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 第16-23页 |
1.2.1 煤储层渗透率动态效应 | 第16-19页 |
1.2.2 煤储层渗透率模型 | 第19-21页 |
1.2.3 煤层气产能特征及影响因素 | 第21-23页 |
1.2.4 煤层气井产能预测 | 第23页 |
1.3 研究方案 | 第23-25页 |
1.3.1 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25-26页 |
1.5 主要认识及创新点 | 第26-27页 |
2 韩城煤层气田地质概况 | 第27-37页 |
2.1 构造特征及演化 | 第27-30页 |
2.1.1 构造特征 | 第27-28页 |
2.1.2 构造演化 | 第28-30页 |
2.2 区域地层及煤层 | 第30-37页 |
2.2.1 煤系发育特征 | 第30-31页 |
2.2.2 主力煤储层分布特征 | 第31-37页 |
3 韩城煤储层静态地质参数研究 | 第37-55页 |
3.1 煤岩煤质特征 | 第37-39页 |
3.2 含气量 | 第39-43页 |
3.3 储层压力 | 第43-44页 |
3.4 孔渗特性 | 第44-52页 |
3.4.1 孔隙度 | 第44-50页 |
3.4.2 渗透率 | 第50-52页 |
3.5 等温吸附特征 | 第52-53页 |
3.6 含气饱和度 | 第53-55页 |
4 煤储层储渗动态效应实验研究 | 第55-77页 |
4.1 煤岩孔渗应力敏感性 | 第55-63页 |
4.1.1 孔渗的应力敏感性 | 第56-62页 |
4.1.2 滑脱系数的应力敏感性 | 第62-63页 |
4.2 煤岩孔径、流体变化特征研究 | 第63-70页 |
4.2.1 不同围压下的煤岩孔径特征 | 第64-67页 |
4.2.2 不同离心速率下的煤岩流体特征 | 第67-70页 |
4.3 煤岩力学参数应力敏感性 | 第70-74页 |
4.3.1 弹性模量的应力敏感性 | 第72页 |
4.3.2 泊松比的应力敏感性 | 第72-74页 |
4.4 煤岩相对渗透率应力敏感性 | 第74-77页 |
4.4.1 气水产出差异性 | 第74-75页 |
4.4.2 相对渗透率及其敏感性 | 第75-77页 |
5 欠饱和煤储层储渗动态模型及其分析 | 第77-113页 |
5.1 现有的渗透率模型 | 第77-78页 |
5.1.1 PM模型 | 第77-78页 |
5.1.2 SD模型 | 第78页 |
5.2 欠饱和煤储层渗透率模型 | 第78-81页 |
5.2.1 模型改进的理论依据 | 第78-80页 |
5.2.2 改进的PM模型 | 第80-81页 |
5.2.3 改进的SD模型 | 第81页 |
5.3 模型的敏感性分析 | 第81-96页 |
5.3.1 改进模型与原模型、通用模型对比 | 第82-84页 |
5.3.2 含气量 | 第84-85页 |
5.3.3 储层压力 | 第85-87页 |
5.3.4 等温吸附参数 | 第87-89页 |
5.3.5 割理压缩系数 | 第89-90页 |
5.3.6 割理孔隙度 | 第90-91页 |
5.3.7 兰氏应变常数 | 第91-92页 |
5.3.8 泊松比 | 第92-93页 |
5.3.9 弹性模量 | 第93-94页 |
5.3.10 滑脱系数 | 第94-96页 |
5.4 韩城主力煤储层渗透率变化特征 | 第96-113页 |
5.4.1 煤层渗透率变化趋势特征 | 第96-104页 |
5.4.2 煤层渗透率平面/空间动态特征 | 第104-108页 |
5.4.3 煤层渗透率变化特征对比 | 第108-110页 |
5.4.4 煤层渗透率影响因素分析 | 第110-113页 |
6 欠饱和煤层气藏产能响应及影响因素 | 第113-135页 |
6.1 煤层气藏开发机理及产出特征 | 第113-114页 |
6.1.1 过饱和/饱和煤层气藏气水产出特征 | 第113页 |
6.1.2 欠饱和煤层气藏气水产出特征 | 第113-114页 |
6.2 开发过程中相态特征与储渗动态效应 | 第114-115页 |
6.3 煤层气井发组合及产能特征 | 第115-126页 |
6.3.1 11 | 第116-118页 |
6.3.2 3 | 第118-120页 |
6.3.3 3 | 第120-122页 |
6.3.4 5 | 第122-123页 |
6.3.5 3 | 第123-126页 |
6.4 欠饱和煤层气藏产能影响因素分析 | 第126-135页 |
6.4.1 初见气时间 | 第126-127页 |
6.4.2 初见气井底流压 | 第127页 |
6.4.3 初见气累产水量 | 第127-128页 |
6.4.4 拟饱和度 | 第128-129页 |
6.4.5 地解压差 | 第129-130页 |
6.4.6 埋深与拟原始储层压力 | 第130页 |
6.4.7 煤厚与间距 | 第130-131页 |
6.4.8 拟含气量 | 第131-133页 |
6.4.9 产能影响因素定量评价 | 第133-135页 |
7 欠饱和煤层气藏多层合采数值模拟 | 第135-146页 |
7.1 韩城欠饱和煤层气藏多层合采模型及参数选取 | 第135-136页 |
7.1.1 模型几何形态及基础参数设定 | 第135页 |
7.1.2 模型参数选取 | 第135-136页 |
7.2 气井合层开采产能影响因素的数值模拟分析 | 第136-146页 |
7.2.1 组合方式 | 第136-138页 |
7.2.2 层间距 | 第138-140页 |
7.2.3 含气量/饱和度 | 第140-144页 |
7.2.4 渗透率动态变化特征 | 第144-145页 |
7.2.5 含水性 | 第145-146页 |
8 结论认识 | 第146-149页 |
致谢 | 第149-150页 |
参考文献 | 第150-157页 |
附录 | 第157-1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