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9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9-20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9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4 创新之处 | 第20-21页 |
第2章 北极资源开发及法律治理体系概述 | 第21-31页 |
2.1 北极资源开发概述 | 第21-22页 |
2.1.1 北极资源开发的对象 | 第21页 |
2.1.2 北极资源开发的特征 | 第21-22页 |
2.2 北极资源开发法律治理体系现状 | 第22-30页 |
2.2.1 国际治理层次 | 第22-26页 |
2.2.2 国内层次—相关国家的北极政策 | 第26-27页 |
2.2.3 北极治理模式的理论探讨 | 第27-30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北极资源开发法律治理体系的不足 | 第31-41页 |
3.1 现行治理体系存在缺陷 | 第31-33页 |
3.1.1 治理机制呈“碎片化” | 第31页 |
3.1.2 《公约》适用北极存在“模糊性” | 第31-32页 |
3.1.3 北极治理机构应对北极资源开发问题能力不足 | 第32-33页 |
3.2 资源开发合作机制尚未形成 | 第33-35页 |
3.2.1 域外主体参与路径较窄 | 第34页 |
3.2.2 资源开发领域合作体系未形成 | 第34-35页 |
3.3 资源开发忽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 第35-37页 |
3.3.1 北极地区生态环境脆弱 | 第35-36页 |
3.3.2 早期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 | 第36页 |
3.3.3 资源可持续开发立法不完善 | 第36-37页 |
3.4 北极资源争端解决规范不健全 | 第37-39页 |
3.4.1 争端的形成 | 第37页 |
3.4.2 北极资源开发争端解决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 第37-3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4章 北极资源开发法律治理体系的完善 | 第41-51页 |
4.1 构建以“善治”为目标的北极治理体系 | 第41-43页 |
4.1.1 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框架体系为基础 | 第42-43页 |
4.1.2 完善北极理事会制度规定 | 第43页 |
4.2 建立资源合作开发机制 | 第43-46页 |
4.2.1 现实可行性及重要意义 | 第43-44页 |
4.2.2 法律依据 | 第44-45页 |
4.2.3 主要内容 | 第45-46页 |
4.3 提倡北极资源的可持续开发 | 第46-48页 |
4.3.1 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 第46-47页 |
4.3.2 提倡资源绿色开发 | 第47-48页 |
4.4 建立多层次资源开发争端解决机制 | 第48-50页 |
4.4.1 以共同开发为实现路径推进多边解决机制 | 第48-49页 |
4.4.2 创新争端解决方式 | 第49-5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5章 中国在北极资源开发法律治理体系中的身份定位及路径选择 | 第51-59页 |
5.1 中国参与北极资源开发的身份定位及依据 | 第51-53页 |
5.1.1 身份定位 | 第51-52页 |
5.1.2 国际法依据 | 第52页 |
5.1.3 现实基础 | 第52-53页 |
5.2 中国参与北极资源开发的实践与障碍 | 第53-54页 |
5.2.1 中国参与的法律实践 | 第53页 |
5.2.2 中国参与的障碍 | 第53-54页 |
5.3 中国参与北极资源开发的路径 | 第54-56页 |
5.3.1 充分利用国际法依据 | 第54-55页 |
5.3.2 增强中国自身软硬实力建设 | 第55-56页 |
5.3.3 推进多元化资源开发合作 | 第5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6-59页 |
结论 | 第59-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