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8-18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8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8-9页 |
三、研究综述 | 第9-16页 |
(一) 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的哲学基础 | 第9-11页 |
(二) 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的价值意蕴 | 第11-13页 |
(三) 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的思想内涵 | 第13-14页 |
(四) 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的实践方案 | 第14-16页 |
四、研究内容 | 第16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一) 文献研究法 | 第16-17页 |
(二) 比较分析法 | 第17页 |
六、研究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一章 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的形成 | 第18-31页 |
第一节 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的理论渊源 | 第18-23页 |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经典论述 | 第18-20页 |
二、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发展 | 第20-21页 |
三、中国传统生态自然观 | 第21-23页 |
第二节 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的理论传承 | 第23-27页 |
一、毛泽东思想中的生态观念 | 第23-24页 |
二、邓小平的经济生态协调观 | 第24-25页 |
三、江泽民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 第25-26页 |
四、胡锦涛的和谐生态观 | 第26-27页 |
第三节 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的发展历程 | 第27-31页 |
一、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的孕育期 | 第27-29页 |
二、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的形成期 | 第29-30页 |
三、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的成熟期 | 第30-31页 |
第二章 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的主要内容 | 第31-41页 |
第一节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 第31-33页 |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 | 第31-32页 |
二、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 第32-33页 |
第二节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 第33-36页 |
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共赢 | 第33-35页 |
二、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 第35-36页 |
第三节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 第36-38页 |
一、恶劣的生态环境影响了我们的生活 | 第36-37页 |
二、普惠的民生福祉离不开优美的生态环境 | 第37页 |
三、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 第37-38页 |
第四节 留得住青山,记得住乡愁 | 第38-41页 |
一、乡愁离不开青山 | 第38-39页 |
二、有青山才能有乡愁 | 第39-41页 |
第三章 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的价值 | 第41-46页 |
第一节 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的国内价值 | 第41-43页 |
一、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时代优化 | 第41页 |
二、促进了我国社会发展的转型升级 | 第41-42页 |
三、体现出对人民主体地位的一贯坚持 | 第42-43页 |
第二节 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的国际影响 | 第43-46页 |
一、履行国际义务,彰显我国的国际担当 | 第43-44页 |
二、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国际话语权 | 第44-45页 |
三、助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 第45-46页 |
第四章 践行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的实践路径 | 第46-54页 |
第一节 国家应制定、严格实施体现绿色发展理念的法规、政策 | 第46-49页 |
一、制定、严格实施体现绿色发展理念的法规 | 第46-47页 |
二、制定和实施符合绿色发展理念的政策 | 第47-49页 |
第二节 企业应履行绿色发展的社会责任 | 第49-50页 |
一、应遵守环境法规,将追求经济效益与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有机结合 | 第49-50页 |
二、加大绿色研发、发展绿色科技 | 第50页 |
第三节 社会组织要成为推动绿色发展的助推器 | 第50-52页 |
一、社会组织是绿色发展的推动力量 | 第51页 |
二、社会组织要发挥对生态问题的监督作用 | 第51-52页 |
第四节 公民要培养和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 第52-54页 |
一、加强环境教育,提高环保意识 | 第52页 |
二、公民应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 第52-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作者简介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