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工业经济论文--中国工业经济论文--工业部门经济论文

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系统构建及运行机制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1 绪论第10-21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0-12页
        1.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1.2 研究意义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2-17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2-14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4-17页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第17页
        1.3.1 研究目标第17页
        1.3.2 研究内容第17页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17-19页
        1.4.1 研究方法第17-18页
        1.4.2 技术路线第18-19页
    1.5 独创性与拟解决的问题第19-21页
        1.5.1 独创性第19-20页
        1.5.2 拟解决问题第20-21页
2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第21-24页
    2.1 核心概念第21-22页
        2.1.1 海洋生物医药第21页
        2.1.2 产业创新系统第21-22页
    2.2 理论基础第22-24页
        2.2.1 系统理论第22-23页
        2.2.2 创新理论第23-24页
3 国内外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资源全球分布第24-29页
    3.1 产业概况第24-25页
        3.1.1 产业细分第24页
        3.1.2 技术发展趋势第24-25页
    3.2 总体格局与主要创新高地第25-29页
        3.2.1 总体格局第25-27页
        3.2.2 主要创新高地第27-29页
4 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及掣肘分析第29-36页
    4.1 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第29-33页
        4.1.1 资源数量第29页
        4.1.2 技术支撑第29-31页
        4.1.3 政策倾斜第31-33页
    4.2 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掣肘第33-36页
        4.2.1 药源采集困难第34页
        4.2.2 创新动力缺乏第34页
        4.2.3 创新成果产业化不足第34-35页
        4.2.4 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和技术人才缺乏第35页
        4.2.5 相关政策制定不足第35-36页
5 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系统模型构建第36-47页
    5.1 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系统内涵及特征第36-37页
        5.1.1 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系统内涵第36页
        5.1.2 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系统特征第36-37页
    5.2 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系统构建原则第37页
        5.2.1 创新性第37页
        5.2.2 可操作性第37页
        5.2.3 综合性第37页
        5.2.4 开放性第37页
    5.3 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系统组成第37-40页
        5.3.1 创新子系统第37-39页
        5.3.2 支撑子系统第39-40页
    5.4 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系统框架模型第40-41页
    5.5 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系统运行机制第41-44页
        5.5.1 市场导向机制第43页
        5.5.2 利益机制第43页
        5.5.3 动力机制第43页
        5.5.4 资金流入机制第43-44页
        5.5.5 协调机制第44页
        5.5.6 反馈机制第44页
    5.6 案例分析-青岛高新区蓝色生物医药产业园第44-47页
        5.6.1 园区简介第44-45页
        5.6.2 运行过程第45-46页
        5.6.3 园区绩效第46-47页
6 提高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系统运行效率的政策保障第47-53页
    6.1 提高创新子系统运行绩效第47-50页
        6.1.1 打造产业技术创新信息平台第47-48页
        6.1.2 制定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第48-49页
        6.1.3 加强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第49-50页
        6.1.4 加大与国际合作的交流空间第50页
    6.2 提高支撑系统运行绩效第50-53页
        6.2.1 强化产业创新政策第50页
        6.2.2 改善政治法律环境第50-51页
        6.2.3 提高中介服务能力第51页
        6.2.4 加大创新系统财政支持第51-52页
        6.2.5 完善产业宏观环境第52-53页
7 总结与展望第53-54页
参考文献第54-58页
致谢第58-59页
作者简介第59-60页
导师简介第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企业森林碳汇需求的影响因素与政策启示
下一篇:江苏省售电市场政府监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