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 1.1 野生和栽培食用菌的研究状况 | 第10-11页 |
| 1.2 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6页 |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 第2章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 第17-36页 |
| 2.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的基本原理 | 第17-23页 |
| 2.1.1 光的常识 | 第17-19页 |
| 2.1.2 原子振动模型 | 第19-20页 |
| 2.1.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产生条件和重要分析参数 | 第20-23页 |
| 2.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方法 | 第23-31页 |
| 2.2.1 原始光谱分析法 | 第23页 |
| 2.2.2 导数光谱法 | 第23-24页 |
| 2.2.3 二维相关红外光谱 | 第24-28页 |
| 2.2.4 相关性分析 | 第28页 |
| 2.2.5 系统聚类分析 | 第28-29页 |
| 2.2.6 曲线拟合 | 第29-31页 |
| 2.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测试技术和光谱处理 | 第31-35页 |
| 2.3.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 第31-32页 |
| 2.3.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测试技术 | 第32-33页 |
| 2.3.3 原始光谱的数据预处理 | 第33-35页 |
| 2.4 红外光谱的应用 | 第35-36页 |
| 第3章 实验 | 第36-38页 |
| 3.1 仪器参数与试剂 | 第36页 |
| 3.2 光谱测量和数据处理 | 第36页 |
| 3.3 样品来源与制备 | 第36-38页 |
| 3.3.1 制备野生和栽培毛头鬼伞样品 | 第36-37页 |
| 3.3.2 制备液化前后野生毛头鬼伞菌褶样品 | 第37页 |
| 3.3.3 制备野生和栽培香菇、黑木耳和羊肚菌样品 | 第37-38页 |
| 第4章 野生和栽培毛头鬼伞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鉴别 | 第38-59页 |
| 4.1 野生和栽培毛头鬼伞的红外光谱鉴别研究 | 第38-49页 |
| 4.1.1 原始光谱分析 | 第38-40页 |
| 4.1.2 二阶导数红外光谱分析 | 第40-42页 |
| 4.1.3 二维相关红外光谱分析 | 第42-49页 |
| 4.2 液化前后野生毛头鬼伞菌褶的红外光谱研究 | 第49-57页 |
| 4.2.1 野生毛头鬼伞菌褶液化前后的原始光谱分析 | 第49-50页 |
| 4.2.2 液化前后野生毛头鬼伞菌褶的曲线拟合分析 | 第50-53页 |
| 4.2.3 液化前后野生毛头鬼伞菌褶的二维相关红外光谱分析 | 第53-57页 |
| 4.3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 第5章 野生和栽培香菇的三级鉴别研究 | 第59-65页 |
| 5.1 野生和栽培香菇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 第59-60页 |
| 5.2 野生和栽培香菇的二阶导数红外光谱 | 第60-61页 |
| 5.3 野生和栽培香菇的二维相关红外光谱 | 第61-64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 第6章 野生和栽培黑木耳的三级鉴别研究 | 第65-71页 |
| 6.1 野生和栽培黑木耳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 第65-66页 |
| 6.2 野生和栽培黑木耳的二阶导数红外光谱 | 第66-67页 |
| 6.3 野生和栽培黑木耳的二维相关红外光谱 | 第67-69页 |
| 6.4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 第7章 野生和栽培羊肚菌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鉴别研究 | 第71-78页 |
| 7.1 羊肚菌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 第71-72页 |
| 7.2 羊肚菌的二阶导数红外光谱 | 第72-73页 |
| 7.3 羊肚菌的二维相关红外光谱 | 第73-74页 |
| 7.4 羊肚菌的系统聚类分析 | 第74-75页 |
| 7.5 羊肚菌的曲线拟合 | 第75-77页 |
| 7.6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 第8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78-81页 |
| 8.1 全文总结 | 第78-80页 |
| 8.1.1 野生和栽培毛头鬼伞 | 第78页 |
| 8.1.2 液化前后野生毛头鬼伞 | 第78-79页 |
| 8.1.3 野生和栽培香菇 | 第79页 |
| 8.1.4 野生和栽培黑木耳 | 第79页 |
| 8.1.5 野生和栽培羊肚菌 | 第79-80页 |
| 8.2 展望 | 第80-81页 |
| 参考文献 | 第81-87页 |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7-88页 |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