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车坳陷岩石抗钻特性及扭转冲击破岩机理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7-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20页 |
1.2.1 深井、超深井钻井技术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塔里木山前提速技术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3 旋冲钻井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1.2.4 扭转冲击钻井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0-23页 |
第二章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地质特征及提速技术 | 第23-43页 |
2.1 库车坳陷构造的地质特征 | 第23-28页 |
2.1.1 区域地质特征 | 第23页 |
2.1.2 构造单元划分 | 第23-25页 |
2.1.3 地层发育特征 | 第25-27页 |
2.1.4 地层岩石分布 | 第27-28页 |
2.2 库车坳陷构造的钻井难点 | 第28-33页 |
2.2.1 钻井现状分析 | 第28-29页 |
2.2.2 裸眼井段压力窗口窄 | 第29-32页 |
2.2.3 井下管柱易损毁 | 第32-33页 |
2.3 库车坳陷构造的主要提速技术分析 | 第33-41页 |
2.3.1 优选钻头提速技术 | 第33-37页 |
2.3.2 空气钻井提速技术 | 第37-39页 |
2.3.3 垂直钻井提速技术 | 第39-41页 |
2.4 本章小节 | 第41-43页 |
第三章 库车坳陷塔中地层抗钻特性计算及预测 | 第43-65页 |
3.1 抗钻特性参数的室内实验数据分析 | 第43-49页 |
3.1.1 岩性与抗钻特性 | 第43-45页 |
3.1.2 无深度分布规律 | 第45-47页 |
3.1.3 抗钻特性参数随深度分布规律 | 第47-49页 |
3.2 抗钻特性参数的测井解释模型 | 第49-53页 |
3.2.1 岩石力学参数 | 第49-50页 |
3.2.2 岩石抗钻特性参数 | 第50-53页 |
3.3 测井数据分析的基本原理及方法 | 第53-56页 |
3.3.1 单井测井数据分析的分形原理 | 第53-54页 |
3.3.2 井间测井数据分布的分形差值方法 | 第54-56页 |
3.4 实例计算及分析 | 第56-62页 |
3.4.1 测井数据预处理 | 第56-57页 |
3.4.2 测井数据的分形特征 | 第57-59页 |
3.4.3 测井数据解释成果曲线 | 第59-60页 |
3.4.4 岩石力学参数的井间分布预测 | 第60-6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2-65页 |
第四章 PDC钻头扭转冲击破岩机理研究 | 第65-83页 |
4.1 PDC钻头扭转冲击破岩模型 | 第65-69页 |
4.1.1 单刀翼破岩力学模型 | 第65-66页 |
4.1.2 多刀翼破岩力学模型 | 第66-69页 |
4.2 PDC钻头井底运动过程分析 | 第69-74页 |
4.2.1 钻井系统模型 | 第69-71页 |
4.2.2 钻头运动控制方程 | 第71-74页 |
4.3 PDC钻头扭转冲击破岩数值模拟 | 第74-81页 |
4.3.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74-75页 |
4.3.2 模型求解结果分析 | 第75-81页 |
4.4 本章小节 | 第81-83页 |
第五章 扭转冲击钻井系统的动力学特性研究 | 第83-101页 |
5.1 扭转冲击系统的动力学模型 | 第83-85页 |
5.1.1 物理模型 | 第83-84页 |
5.1.2 数学模型 | 第84-85页 |
5.2 动力学模型求解 | 第85-88页 |
5.2.1 稳定钻井状态 | 第85-86页 |
5.2.2 非稳定钻井状态 | 第86-88页 |
5.3 扭转冲击动力学特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88-100页 |
5.3.1 轴向钻进动力学特性分析 | 第89-93页 |
5.3.2 扭转切削动力学特性分析 | 第93-100页 |
5.4 本章小节 | 第100-101页 |
第六章 扭力冲击器及其塔中地区现场应用 | 第101-113页 |
6.1 扭力冲击器简介 | 第101-103页 |
6.1.1 设计理论基础 | 第101页 |
6.1.2 工作原理 | 第101-102页 |
6.1.3 技术特点 | 第102-103页 |
6.2 应用区块的邻井资料分析 | 第103-108页 |
6.2.1 钻井参数分析 | 第103-108页 |
6.2.2 地层抗钻特性分析 | 第108页 |
6.3 现场实验及结果分析 | 第108-112页 |
6.3.1 现场实验情况 | 第108-110页 |
6.3.2 实验结果分析 | 第110-112页 |
6.4 本章小节 | 第112-113页 |
结论 | 第113-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2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24-125页 |
致谢 | 第125-126页 |
附表 | 第126-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