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40页 |
1.1 引言 | 第14-18页 |
1.1.1 DNA损伤 | 第14页 |
1.1.2 DNA损伤应答 | 第14-16页 |
1.1.3 DNA损伤与疾病 | 第16-18页 |
1.2 DNA损伤修复途径 | 第18-29页 |
1.2.1 碱基切除修复 | 第19-20页 |
1.2.2 错配修复 | 第20-24页 |
1.2.3 核苷酸剪切修复 | 第24-26页 |
1.2.4 双链断裂修复 | 第26-29页 |
1.2.5 其他DNA损伤修复 | 第29页 |
1.3 长非编码RNA的研究 | 第29-37页 |
1.3.1 长非编码RNA的特征 | 第29-31页 |
1.3.2 长非编码RNA的功能 | 第31页 |
1.3.3 长非编码RNA发挥功能的方式 | 第31-34页 |
1.3.4 长非编码RNA的研究方法 | 第34-35页 |
1.3.5 长非编码RNA与疾病 | 第35-37页 |
1.4 长非编码RNA在DNA损伤修复中的研究 | 第37-38页 |
1.4.1 调控DNA损伤应答相关基因 | 第37-38页 |
1.4.2 调节基因组的稳定性 | 第38页 |
1.4.3 直接参与DNA损伤修复 | 第38页 |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38-40页 |
第2章 长非编码RNALRIK参与DNA双链断裂的修复 | 第40-72页 |
2.1 前言 | 第40页 |
2.2 材料和方法 | 第40-55页 |
2.2.1 细胞培养与处理 | 第40-41页 |
2.2.2 总RNA提取 | 第41页 |
2.2.3 基因组DNA的去除以及逆转录 | 第41-42页 |
2.2.4 实时荧光定量PCR与PCR | 第42-43页 |
2.2.5 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 | 第43-44页 |
2.2.6 体外转录带标记的RNA | 第44-45页 |
2.2.7 Northern Blot | 第45-46页 |
2.2.8 细胞组分分离 | 第46页 |
2.2.9 免疫荧光 | 第46-47页 |
2.2.10 RNA原位杂交 | 第47-48页 |
2.2.11 载体构建 | 第48页 |
2.2.12 质粒转染 | 第48页 |
2.2.13 集落形成实验 | 第48-49页 |
2.2.14 中性彗星实验 | 第49页 |
2.2.15 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49-50页 |
2.2.16 CPD修复效率的检测 | 第50-51页 |
2.2.17 主要缓冲液的配制 | 第51-53页 |
2.2.18 抗体信息 | 第53页 |
2.2.19 统计学分析 | 第53-54页 |
2.2.20 本章所用引物等序列 | 第54-55页 |
2.3 结果和分析 | 第55-71页 |
2.3.1 LRIK的发现 | 第55-58页 |
2.3.2 LRIK的表征 | 第58-61页 |
2.3.3 LRIK对CPD修复效率的影响 | 第61-63页 |
2.3.4 LRIK对紫外光造成的DSB修复效率的影响 | 第63-65页 |
2.3.5 DSB诱导剂使LRIK转录上调 | 第65-67页 |
2.3.6 LRIK对DNA双链断裂修复效率的影响 | 第67-7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3章 长非编码RNA LRIK参与非同源末端连接修复的分子生物学机理 | 第72-102页 |
3.1 前言 | 第72-73页 |
3.2 材料和方法 | 第73-80页 |
3.2.1 细胞培养 | 第73页 |
3.2.2 总RNA提取 | 第73页 |
3.2.3 基因组DNA的去除以及逆转录 | 第73页 |
3.2.4 实时荧光定量PCR | 第73页 |
3.2.5 载体构建及质粒转染 | 第73页 |
3.2.6 免疫荧光 | 第73页 |
3.2.7 集落形成实验 | 第73页 |
3.2.8 中性彗星实验 | 第73页 |
3.2.9 RNA pull-down | 第73-74页 |
3.2.10 蛋白质银染 | 第74-75页 |
3.2.11 RNA免疫共沉淀 | 第75-76页 |
3.2.12 染色质复合物的提取 | 第76页 |
3.2.13 Western blot | 第76页 |
3.2.14 主要缓冲液的配制 | 第76-78页 |
3.2.15 抗体信息 | 第78-79页 |
3.2.16 统计学分析 | 第79页 |
3.2.17 本章所用引物等序列 | 第79-80页 |
3.3 结果和分析 | 第80-100页 |
3.3.1 LRIK与Ku70相互作用 | 第80-84页 |
3.3.2 LRIK对NHEJ修复蛋白的影响 | 第84-85页 |
3.3.3 LRIK影响NHEJ修复蛋白结合在有DNA损伤的染色质 | 第85-88页 |
3.3.4 LRIK影响γH2AXfoci的产生 | 第88-93页 |
3.3.5 LRIK与Ku70协同影响DSB修复 | 第93-97页 |
3.3.6 LRIK与Ku70协同发挥作用 | 第97-10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100-102页 |
第4章 长非编码RNA 0301在核苷酸剪切修复中的作用 | 第102-114页 |
4.1 前言 | 第102页 |
4.2 材料和方法 | 第102-105页 |
4.2.1 细胞培养与处理 | 第102-103页 |
4.2.2 总RNA提取 | 第103页 |
4.2.3 基因组DNA的去除及逆转录 | 第103页 |
4.2.4 实时荧光定量PCR与PCR | 第103页 |
4.2.5 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 | 第103页 |
4.2.6 体外转录RNA探针 | 第103页 |
4.2.7 细胞组分分离 | 第103页 |
4.2.8 载体构建 | 第103页 |
4.2.9 质粒转染 | 第103页 |
4.2.10 RNA pull-down | 第103页 |
4.2.11 蛋白质银染 | 第103页 |
4.2.12 RNA免疫共沉淀 | 第103-104页 |
4.2.13 集落形成实验 | 第104页 |
4.2.14 Western blot | 第104页 |
4.2.15 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104页 |
4.2.16 CPD修复效率检测 | 第104页 |
4.2.17 抗体信息 | 第104页 |
4.2.18 本章所用引物序列 | 第104-105页 |
4.3 结果和分析 | 第105-112页 |
4.3.1 长非编码RNA 0301的发现 | 第105-106页 |
4.3.2 长非编码RNA 0301的表征 | 第106-107页 |
4.3.3 长非编码RNA 0301影响CPD修复效率 | 第107-110页 |
4.3.4 长非编码RNA 0301与MAT1相互作用 | 第110-11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12-114页 |
第5章 XPF缓解银纳米颗粒引起的DNA损伤应答 | 第114-132页 |
5.1 前言 | 第114-115页 |
5.2 材料和方法 | 第115-118页 |
5.2.1 银纳米颗粒的制备 | 第115页 |
5.2.2 银纳米颗粒的表征 | 第115页 |
5.2.3 细胞培养及处理方法 | 第115-116页 |
5.2.4 载体构建及细胞转染 | 第116页 |
5.2.5 集落形成实验 | 第116页 |
5.2.6 Western blot | 第116页 |
5.2.7 银纳米颗粒的内吞作用 | 第116-117页 |
5.2.8 ROS的检测方法 | 第117页 |
5.2.9 中性彗星实验 | 第117页 |
5.2.10 总RNA提取 | 第117页 |
5.2.11 基因组DNA的去除以及逆转录 | 第117页 |
5.2.12 实时荧光定量PCR | 第117页 |
5.2.13 主要缓冲液配制 | 第117-118页 |
5.2.14 抗体信息 | 第118页 |
5.3 结果和分析 | 第118-130页 |
5.3.1 AgNPs的表征 | 第118-120页 |
5.3.2 XPF敲降细胞对AgNPs敏感 | 第120-123页 |
5.3.3 AgNPs在XPF突变或敲降细胞中引起DNA损伤 | 第123-126页 |
5.3.4 XPF缓解AgNPs引起的DNA损伤 | 第126-13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30-132页 |
结论 | 第132-134页 |
参考文献 | 第134-153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53-154页 |
附录B 缩略语 | 第154-155页 |
致谢 | 第155-1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