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水利工程论文--水资源调2查与水利规划论文--水资源开发论文--水利资源的管理、保护与改造论文

大通湖区水资源管理指标构建及应用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8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12页
        1.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1.2 研究意义第12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2-15页
        1.2.1 水资源管理指标体系研究进展第12-14页
        1.2.2 水资源管理评价方法研究进展第14-15页
        1.2.3 现存主要问题第15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5-18页
        1.3.1 主要研究内容第15-17页
        1.3.2 技术路线第17-18页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第18-25页
    2.1 地理位置第18页
    2.2 大通湖垸近代形成过程第18-19页
    2.3 自然地理概况第19-24页
        2.3.1 地形地貌第19-20页
        2.3.2 土壤类型第20页
        2.3.3 气候气象第20页
        2.3.4 河流水系第20-24页
    2.4 社会经济概况第24-25页
        2.4.1 区域人口第24页
        2.4.2 经济状况第24-25页
第三章 大通湖区水资源及水位变化特征分析第25-37页
    3.1 水资源量第25-26页
        3.1.1 降水量第25页
        3.1.2 水资源总量第25-26页
    3.2 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第26-31页
        3.2.1 水利设施现状第26-27页
        3.2.2 水资源开发现状第27-29页
        3.2.3 现状用水水平分析第29-30页
        3.2.4 水资源开发利用分析第30-31页
    3.3 大通湖垸水系水位变化分析第31-36页
        3.3.1 大通湖垸周边水位第31-32页
        3.3.2 大通湖垸内水位第32-34页
        3.3.3 大通湖垸水位对比分析第34-36页
    3.4 小结第36-37页
第四章 大通湖区水生态环境分析第37-49页
    4.1 水生态分析第37-40页
        4.1.1 水生生物演变分析第37-39页
        4.1.2 水生态退化成因分析第39-40页
    4.2 水环境分析第40-48页
        4.2.1 地表水环境第40-42页
        4.2.2 水质现状第42-46页
        4.2.3 地下水环境第46-47页
        4.2.4 水环境问题成因分析第47-48页
    4.3 小结第48-49页
第五章 大通湖区水资源管理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第49-72页
    5.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及步骤第49-52页
        5.1.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第49-50页
        5.1.2 指标体系构建步骤第50-52页
    5.2 大通湖区水资源管理指标体系构建第52-60页
        5.2.1 指标初选第52-53页
        5.2.2 指标优化第53-54页
        5.2.3 大通湖区水资源管理指标体系第54-58页
        5.2.4 指标评价标准第58-60页
    5.3 指标权重计算方法第60-65页
        5.3.1 指标权重计算方法选择第60-61页
        5.3.2 层次分析法第61-64页
        5.3.3 熵权法第64-65页
    5.4 大通湖区水资源管理评价模型第65-71页
        5.4.1 AHP-熵权法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第65-69页
        5.4.2 灰色关联评价模型第69-71页
    5.5 小结第71-72页
第六章 大通湖区水资源管理综合评价第72-89页
    6.1 确定指标权重第72-80页
        6.1.1 AHP法确定主观权重第72-76页
        6.1.2 熵权法确定客观客观权重第76-78页
        6.1.3 AHP-熵权法确定指标体系组合权重第78-79页
        6.1.4 权重计算结果分析第79-80页
    6.2 大通湖区水资源管评价第80-87页
        6.2.1 模糊综合评价第81-84页
        6.2.2 灰色关联评价第84-87页
    6.3 评价结果对比与分析第87-89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89-91页
    7.1 结论第89-90页
    7.2 展望第90-91页
参考文献第91-95页
致谢第95-96页
附录A (硕士学习阶段所发论文)第96-97页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所经历的科研项目)第97页

论文共9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怀新高速公路新晃收费站高边坡安全风险评价、监控及加固措施研究
下一篇:白花前胡靶向核受体RXRα发挥抗肿瘤活性成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