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8-15页 |
一、选题来源与意义 | 第8-10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三、研究思路、方法与可能创新之处 | 第13-15页 |
第一章 “两化”理论概述 | 第15-25页 |
第一节 “两化”理论的提出背景 | 第15-18页 |
一、时代背景 | 第15-16页 |
二、思想来源 | 第16-17页 |
三、现实基础 | 第17-18页 |
第二节 “两化”理论的基本内容 | 第18-22页 |
一、化理论为方法 | 第18-20页 |
二、化理论为德性 | 第20-22页 |
第三节 “两化”理论的思想特质 | 第22-25页 |
一、工具价值与德性价值的统一 | 第22-23页 |
二、为学与为人的统一 | 第23-24页 |
三、知识和智慧的统一 | 第24-25页 |
第二章 “两化”理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契合及其指导价值 | 第25-34页 |
第一节 “两化”理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契合 | 第25-30页 |
一、目标指向的契合 | 第25-27页 |
二、指导原则的切合 | 第27-28页 |
三、核心理念的应合 | 第28-30页 |
第二节 “两化”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价值 | 第30-34页 |
一、在研究思路上提供了“类、故、理”的辩证逻辑框架 | 第30-31页 |
二、在研究方法上开创了“解蔽”与“去私”的途径 | 第31-32页 |
三、在研究内容上注入了“德道统一”与“天人合一”的君子文化 | 第32-34页 |
第三章 “两化”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及原因分析 | 第34-47页 |
第一节 对物的过度依赖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追求的失衡 | 第34-38页 |
一、工具价值的凸显 | 第34-36页 |
二、德性价值的失落 | 第36-37页 |
三、工具价值和德性价值辩证关系的割裂 | 第37-38页 |
第二节 为学与为人的分离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论的错位 | 第38-42页 |
一、治学上严谨作风的缺憾 | 第39-40页 |
二、为教上情感投入的寠乏 | 第40-41页 |
三、弘道上以身戴行的阙如 | 第41-42页 |
第三节 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人格的欠缺 | 第42-47页 |
一、人生理想的迷茫 | 第43-44页 |
二、道德理想的平庸 | 第44-45页 |
三、审美理想的趋同 | 第45-47页 |
第四章 “两化”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然探讨 | 第47-62页 |
第一节 审视教育价值,达到理性的自明 | 第47-51页 |
一、慎思明辨,正视工具价值 | 第47-48页 |
二、以人为本,复归德性价值 | 第48-50页 |
三、理论自觉,维系价值平衡 | 第50-51页 |
第二节 兼顾修身治学,获得意志的自主 | 第51-56页 |
一、严谨治学,寓德风于学术 | 第52-53页 |
二、真情为教,融情感于教学 | 第53-54页 |
三、身正垂范,留敦品于众人 | 第54-56页 |
第三节 培养理想人格实现德性的自得 | 第56-62页 |
一、以真立基,树立明晰的人生理想 | 第56-58页 |
二、以善养德,坚定高尚的道德理想 | 第58-59页 |
三、以美育性,培养个性的审美理想 | 第59-62页 |
结语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