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高校创业教育的模式比较
| 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7页 |
| 1 绪论 | 第7-10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7页 |
|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7-8页 |
| ·创新之处 | 第8-9页 |
| ·本文应用的主要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 2 对"创业教育"的综述 | 第10-15页 |
| ·创业教育的对象 | 第10-11页 |
| ·创业教育的内容 | 第11-12页 |
| ·创业教育的模式 | 第12-13页 |
| ·创业教育的目标 | 第13-15页 |
| 3 创业教育的理论支撑 | 第15-20页 |
| ·创造力理论 | 第15-16页 |
| ·TRIZ理论 | 第16-17页 |
| ·计划行为理论 | 第17-18页 |
| ·人职匹配理论 | 第18页 |
| ·归因理论 | 第18-20页 |
| 4 美国高校的创业教育 | 第20-23页 |
| ·创业教育在美国的发展 | 第20-23页 |
| ·美国创业教育的萌芽阶段(1947——1970) | 第20页 |
| ·美国创业教育的起步阶段(1970——1990) | 第20-21页 |
| ·美国创业教育的发展阶段(1990—2000) | 第21页 |
| ·美国创业教育的成熟阶段(2000以后) | 第21-23页 |
| 5 高校创业教育模式 | 第23-44页 |
| ·中国政府关于高校创业教育的相关政策 | 第23-25页 |
|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的主要形式 | 第25-31页 |
| ·清华大学的"创新环"模式 | 第25-27页 |
| ·北航的创业教育模式 | 第27-29页 |
| ·上海交通大学综合式的创业教育模式 | 第29-31页 |
| ·美国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的最新发展 | 第31-44页 |
| ·百森商学院"整合式课程设置模式" | 第31-35页 |
| ·斯坦福大学的"STVP模式" | 第35-37页 |
| ·麻省理工学院的"三螺旋互动模式" | 第37-40页 |
| ·哈佛大学"双层级"模式 | 第40-44页 |
| 6 中美两国创业教育的模式比较 | 第44-47页 |
| ·创业教育的发展阶段 | 第44页 |
| ·创业教育的学科建设 | 第44页 |
| ·创业教育的对象 | 第44-45页 |
| ·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 | 第45页 |
| ·创业教育的驱动力 | 第45-47页 |
| 7 政策性建议 | 第47-52页 |
| ·为创业教育正确定位 | 第47页 |
| ·建设合理的创业教育课程和非课程体系 | 第47-48页 |
| ·培养优秀的创业教育师资团队 | 第48-49页 |
| ·赢得社会的支持 | 第49-50页 |
| ·创业论坛 | 第49-50页 |
| ·创业者联盟 | 第50页 |
| ·创业研究 | 第50-52页 |
| 附录 | 第52-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 后记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