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32页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17-18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8-28页 |
1.2.1 土壤水力侵蚀过程 | 第18-21页 |
1.2.2 水蚀影响下SOC的迁移和再分布过程 | 第21-23页 |
1.2.3 SOC流失影响因子研究 | 第23-24页 |
1.2.4 水蚀影响下SOC流失模型研究现状 | 第24-28页 |
1.3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 第28-29页 |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29-32页 |
1.4.1 研究目标 | 第29页 |
1.4.2 总体思路 | 第29-30页 |
1.4.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0页 |
1.4.4 技术路线 | 第30-32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和方法 | 第32-38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32页 |
2.2 土壤样品采集及测定 | 第32-33页 |
2.3 模拟降雨试验 | 第33-38页 |
2.3.1 实验设备及土槽填装 | 第34-35页 |
2.3.2 SOC流失过程监测 | 第35-36页 |
2.3.3 相关指标的测定及计算 | 第36-37页 |
2.3.4 数据分析 | 第37-38页 |
第三章 水蚀影响下黄土有机碳流失的基本规律 | 第38-63页 |
3.1 坡面径流和泥沙流失特征 | 第38-43页 |
3.1.1 坡面产流特征 | 第38-41页 |
3.1.2 坡面产沙特征 | 第41-43页 |
3.2 土壤有机碳流失的特征 | 第43-50页 |
3.2.1 雨强和坡度对SOC流失的影响 | 第43-47页 |
3.2.2 土壤质地对SOC流失的影响 | 第47-49页 |
3.2.3 产沙量和SOC流失的关系 | 第49-50页 |
3.3 泥沙有机碳选择性迁移特征 | 第50-59页 |
3.3.1 侵蚀过程中泥沙有机碳富集比的变化特征 | 第50-51页 |
3.3.2 泥沙分布特征与泥沙有机碳含量的关系 | 第51-59页 |
3.4 讨论 | 第59-62页 |
3.4.1 泥沙与SOC流失的关系 | 第59-61页 |
3.4.2 侵蚀泥沙SOC富集特征 | 第61-62页 |
3.5 小结 | 第62-63页 |
第四章 黄土有机碳流失对水动力学特征的响应规律 | 第63-87页 |
4.1 坡面侵蚀水动力学特征 | 第63-67页 |
4.1.1 坡度和雨强对水动力学特征的影响 | 第63-66页 |
4.1.2 土壤质地对水动力学特征的影响 | 第66-67页 |
4.2 水动力学特征与SOC流失的关系 | 第67-69页 |
4.3 水动力学特征与SOC选择性迁移的关系 | 第69-77页 |
4.3.1 水动力学特征与泥沙分布特征的关系 | 第69-71页 |
4.3.2 水力学特征与泥沙SOC含量的关系 | 第71-77页 |
4.4 水动力学特征与泥沙中团聚体有机碳分布的关系 | 第77-82页 |
4.4.1 水动力学特征与团聚体迁移的关系 | 第77-80页 |
4.4.2 水动力学特征对团聚体SOC分布的影响 | 第80-82页 |
4.5 讨论 | 第82-85页 |
4.5.1 基于水动力学特征的泥沙颗粒搬运机制 | 第82-83页 |
4.5.2 基于径流水动力学特征的泥沙SOC富集机制 | 第83-84页 |
4.5.3 径流水动力学特征与泥沙和SOC流失 | 第84-85页 |
4.6 小结 | 第85-87页 |
第五章 基于水动力学特征的SOC流失模型研究 | 第87-101页 |
5.1 水蚀影响下基于传统方法的SOC流失预测 | 第87-91页 |
5.1.1 模型简介 | 第87-88页 |
5.1.2 模型计算过程 | 第88-90页 |
5.1.3 模型检验及其评价 | 第90-91页 |
5.2 基于水动力学特征的SOC流失预报模型 | 第91-98页 |
5.2.1 模型基础 | 第91-93页 |
5.2.2 建模过程 | 第93-96页 |
5.2.3 模型检验及其评价 | 第96-98页 |
5.3 讨论 | 第98-99页 |
5.4 小结 | 第99-101页 |
第六章 主要结论及进一步研究设想 | 第101-105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101-103页 |
6.2 研究创新点 | 第103-104页 |
6.3 展望 | 第104-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19页 |
致谢 | 第119-121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21-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