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5页 |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 第13-14页 |
1.2 工作记忆的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14-22页 |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 第22-23页 |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23-25页 |
第二章 基于ERP探究客体信息在工作记忆中的维持机制 | 第25-39页 |
2.1 引言 | 第25-28页 |
2.2 材料和方法 | 第28-31页 |
2.2.1 被试 | 第28页 |
2.2.2 实验材料与流程 | 第28-29页 |
2.2.3 行为数据分析 | 第29-30页 |
2.2.4 脑电数据的采集、预处理和分析 | 第30页 |
2.2.5 回归分析和统计检验方法 | 第30-31页 |
2.3 结果 | 第31-37页 |
2.3.1 行为结果 | 第31页 |
2.3.2 ERP结果 | 第31-33页 |
2.3.3 早期成分 | 第33页 |
2.3.4 晚期成分 | 第33-34页 |
2.3.5 ERP成分与行为的相关分析 | 第34页 |
2.3.6 REST参考下ERP结果 | 第34-37页 |
2.4 结果讨论 | 第37-3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三章 基于ERP-fMRI探究客体信息在工作记忆中的提取机制 | 第39-58页 |
3.1 引言 | 第39-41页 |
3.2 材料和方法 | 第41-45页 |
3.2.1 被试 | 第41页 |
3.2.2 实验材料与流程 | 第41-42页 |
3.2.3 行为数据分析 | 第42-43页 |
3.2.4 脑电数据的采集、预处理和分析 | 第43页 |
3.2.5 磁共振数据的采集、预处理和分析 | 第43-44页 |
3.2.6 脑电ERP和磁共振fMRI数据的融合分析 | 第44页 |
3.2.7 统计检验方法 | 第44-45页 |
3.3 结果 | 第45-50页 |
3.3.1 行为结果 | 第45页 |
3.3.2 ERP结果 | 第45-46页 |
3.3.3 fMRI结果 | 第46-48页 |
3.3.4 ERP和fMRI融合结果 | 第48-50页 |
3.4 结果讨论 | 第50-57页 |
3.4.1 工作记忆的负荷效应 | 第51-52页 |
3.4.2 客体空间位置一致性效应 | 第52-54页 |
3.4.3 视野效应和右侧半球优势效应 | 第54-55页 |
3.4.4 ERP和fMRI融合结果讨论 | 第55页 |
3.4.5 N1成分负荷效应的缺失 | 第55-56页 |
3.4.6 N1与vMMN的对比 | 第56页 |
3.4.7 对比先前关于客体特征-位置绑定的实验 | 第56-5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四章 基于TMS探究客体信息在工作记忆中的提取 | 第58-66页 |
4.1 引言 | 第58-59页 |
4.2 材料和方法 | 第59-61页 |
4.2.1 被试 | 第59-60页 |
4.2.2 实验材料与流程 | 第60页 |
4.2.3 行为数据分析 | 第60-61页 |
4.3 结果 | 第61-63页 |
4.3.1 准确率 | 第61-62页 |
4.3.2 反应时 | 第62-63页 |
4.4 结果讨论 | 第63-6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五章 探究不同参考电极对ERP结果的影响 | 第66-81页 |
5.1 引言 | 第66-68页 |
5.2 材料和方法 | 第68-71页 |
5.2.1 被试 | 第68页 |
5.2.2 实验材料与流程 | 第68页 |
5.2.3 EEG和fMRI数据采集和预处理 | 第68页 |
5.2.4 EEG参考电位的计算 | 第68-70页 |
5.2.5 ERP和SPSM的分析 | 第70页 |
5.2.6 独立的脑电ERP实验 | 第70-71页 |
5.3 结果 | 第71-75页 |
5.3.1 任务相关的ERP结果 | 第71-73页 |
5.3.2 SPSM结果 | 第73页 |
5.3.3 N1成分源分析结果 | 第73页 |
5.3.4 fMRI分析结果 | 第73-74页 |
5.3.5 独立的脑电ERP实验结果 | 第74-75页 |
5.4 结果讨论 | 第75-80页 |
5.4.1 参考电位对ERP幅值和潜伏期的影响 | 第77页 |
5.4.2 参考电位对任务相关ERP差异的影响 | 第77-79页 |
5.4.3 fMRI结果的支撑 | 第79页 |
5.4.4 独立脑电结果的支撑 | 第79-8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81-85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81-83页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第83-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10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