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环境生物学论文--生态系统与污染生态学论文--生态建设与生态恢复论文

淮南大通煤矿资源枯竭矿区生态修复技术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2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13页
    1.2 国内外资源枯竭矿区修复技术研究进展第13-20页
        1.2.1 资源枯竭矿区生态环境修复技术第13-15页
        1.2.2 采煤沉陷区水资源及水生态修复技术第15-18页
        1.2.3 采煤沉陷区采动稳定性评价第18-20页
    1.3 主要研究目的、内容和技术路线第20-22页
        1.3.1 研究目的第20页
        1.3.2 研究内容第20-21页
        1.3.3 技术路线第21-22页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第22-28页
    2.1 位置和交通第22页
    2.2 自然地理第22-24页
        2.2.1 地形地貌第22-23页
        2.2.2 气象水文第23-24页
    2.3 地质背景第24-26页
        2.3.1 地层第24-26页
        2.3.2 地质构造与地震第26页
    2.4 开采历史第26-28页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第28-34页
    3.1 药品、试剂与仪器第28-29页
        3.1.1 药品、试剂第28页
        3.1.2 仪器设备第28-29页
    3.2 样品采集第29-31页
        3.2.1 水样采集第29-30页
        3.2.2 土壤样品采集第30-31页
        3.2.3 植被调查范围及调查方法第31页
    3.3 测试分析第31-34页
        3.3.1 水质分析项目与方法第31-32页
        3.3.2 土壤分析项目与方法第32-33页
        3.3.3 植被分析项目与方法第33页
        3.3.4 岩土体勘察取样方法第33-34页
第四章 资源枯竭矿区环境质量评价研究第34-51页
    4.1 水体环境质量现状研究第34-38页
        4.1.1 水体中常规化学指标的含量第34-35页
        4.1.2 水体中重金属的含量第35-36页
        4.1.3 水体的环境质量评价研究第36-38页
    4.2 土壤的环境质量现状研究第38-42页
        4.2.1 土壤的肥力特征第38页
        4.2.2 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第38-41页
        4.2.3 土壤中养分和环境质量评价研究第41-42页
    4.3 植物与植被的分布特征第42-49页
        4.3.1 植物和植被的分布特征第42-44页
        4.3.2 大通湿地公园植物和植被的分布特征第44-47页
        4.3.3 植物中重金属的含量第47-49页
    4.4 资源枯竭矿区的生态环境质量现状第49-50页
    4.5 小结第50-51页
第五章 地质稳定性及水系修复技术研究第51-82页
    5.1 地质稳定性研究第51-62页
        5.1.1 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第51-54页
        5.1.2 采空区综合地球物理探测第54-61页
        5.1.3 研究区地质稳定性评价第61-62页
    5.2 大通湿地水循环特征及水文状态第62-81页
        5.2.1 大通湿地水循环特性及人类活动影响分析第62-69页
        5.2.2 大通湿地水循环模型第69-79页
        5.2.3 大通湿地水系修复技术第79-81页
    5.3 小结第81-82页
第六章 资源枯竭矿区生态修复技术研究第82-109页
    6.1 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技术研究第82-88页
        6.1.1 采煤沉陷区的基本概况第82-83页
        6.1.2 大通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技术集成第83-88页
    6.2 采石场生态修复技术研究第88-91页
    6.3 化工垃圾堆渗滤液治理技术研究第91-107页
        6.3.1 化工垃圾液混凝沉淀净化技术研究第91-101页
        6.3.2 化工垃圾液人工垂直潜流湿地处理技术研究第101-107页
    6.4 小结第107-109页
第七章 结论与创新点第109-112页
    7.1 结论第109-111页
        7.1.1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第109页
        7.1.2 地质稳定性及水系修复技术第109-110页
        7.1.3 生态修复技术第110-111页
    7.2 创新点第111-112页
参考文献第112-127页
致谢第127-128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第128页

论文共12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城市和海洋边界层大气硫酸盐和硝酸盐形成机制的过量17O示踪
下一篇:高功率脉冲磁控溅射等离子体特性调控及其对Cu薄膜结构性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