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离子液体及其降解研究 | 第12-35页 |
1.1 离子液体概述 | 第12-14页 |
1.1.1 离子液体的特点 | 第12-14页 |
1.1.2 离子液体的分类 | 第14页 |
1.2 离子液体的应用 | 第14-16页 |
1.2.1 离子液体用作有机合成的反应介质和催化剂 | 第15页 |
1.2.2 离子液体用作萃取剂 | 第15页 |
1.2.3 离子液体用作电解液 | 第15页 |
1.2.4 离子液体用作功能材料 | 第15-16页 |
1.3 离子液体的毒性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 第16-21页 |
1.3.1 离子液体对酶的抑制作用 | 第16-17页 |
1.3.2 离子液体的基因毒性 | 第17页 |
1.3.3 离子液体对微生物的毒性 | 第17-18页 |
1.3.4 离子液体对细胞的毒性 | 第18-19页 |
1.3.5 离子液体对植物的毒性 | 第19页 |
1.3.6 离子液体对动物的毒性 | 第19-20页 |
1.3.7 离子液体在环境体系中的吸附 | 第20-21页 |
1.4 离子液体的降解研究 | 第21-32页 |
1.4.1 离子液体的生物降解 | 第21-24页 |
1.4.2 离子液体的化学降解 | 第24-32页 |
1.5 铁炭微电解、超声波与废水处理 | 第32-33页 |
1.6 本文的研究意义与主要研究内容 | 第33-35页 |
1.6.1 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 第33-34页 |
1.6.2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34-35页 |
第二章 超声/铁炭微电解降解氯化1-丁基-3-甲基咪唑离子液体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35-45页 |
2.1 引言 | 第35-36页 |
2.2 实验 | 第36-37页 |
2.2.1 仪器与试剂 | 第36页 |
2.2.2 降解实验 | 第36-37页 |
2.2.3 检测分析 | 第37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7-44页 |
2.3.1 铁炭用量对[C4mim]Cl降解率的影响 | 第37-38页 |
2.3.2 溶液pH值对[C_4mim]Cl降解率的影响 | 第38-39页 |
2.3.3 超声辅助对[C_4mim]Cl降解率的影响 | 第39-40页 |
2.3.4 电解质的加入对离子液体铁炭微电解的影响 | 第40-41页 |
2.3.5 叔丁醇的加入对[C_4mim]Cl降解的影响 | 第41-42页 |
2.3.6 US-ZVI/AC体系中[C_4mim]Cl的降解过程分析 | 第42-44页 |
2.4 小结 | 第44-45页 |
第三章 1-烷基-3-甲基咪唑离子液体在铁炭微电解体系中的降解 | 第45-61页 |
3.1 引言 | 第45页 |
3.2 实验 | 第45-48页 |
3.2.1 仪器与试剂 | 第45-46页 |
3.2.2 降解实验 | 第46-47页 |
3.2.3 检测分析 | 第47-48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8-60页 |
3.3.1 阴离子对咪唑离子液体降解的影响 | 第48页 |
3.3.2 烷基侧链的长度对咪唑离子液体降解的影响 | 第48-50页 |
3.3.3 在US-ZVI/AC体系中咪唑离子液体降解的中间产物分析 | 第50-59页 |
3.3.4 咪唑离子液体的矿化 | 第59-60页 |
3.4 小结 | 第60-61页 |
第四章 吗啉、哌啶和吡咯离子液体在铁炭微电解体系中的降解 | 第61-74页 |
4.1 引言 | 第61页 |
4.2 实验 | 第61-63页 |
4.2.1 仪器与试剂 | 第61-62页 |
4.2.2 降解实验 | 第62页 |
4.2.3 检测分析 | 第62-63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3-72页 |
4.3.1 不同头基类型离子液体的降解速率 | 第63-64页 |
4.3.2 不同头基类型离子液体的降解产物与途径 | 第64-72页 |
4.3.3 离子液体的矿化 | 第72页 |
4.4 小结 | 第72-74页 |
第五章 某些功能离子液体在铁炭微电解体系中的降解 | 第74-88页 |
5.1 引言 | 第74页 |
5.2 实验 | 第74-76页 |
5.2.1 仪器与试剂 | 第74-75页 |
5.2.2 降解实验 | 第75页 |
5.2.3 检测分析 | 第75-76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76-86页 |
5.3.1 氯化1-烯丙基-3-甲基咪唑离子液体的降解 | 第76-80页 |
5.3.2 溴化1-丁基-3-甲基苯并咪唑离子液体的降解 | 第80-84页 |
5.3.3 四丁基氯化铵的降解 | 第84-86页 |
5.4 小结 | 第86-8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8-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100页 |
附图 | 第100-102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2-103页 |
致谢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