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传播理论论文

网络围观行为偏差及引导策略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绪论第9-18页
    第一节 研究背景第9-10页
        一、选题背景第9页
        二、研究意义第9-10页
    第二节 研究状况第10-16页
        一、国外网络围观研究第10-11页
        二、国内网络围观研究第11-16页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第16-18页
        一、研究内容第16页
        二、研究方法第16-18页
第一章 网络围观的成因与特征分析第18-23页
    第一节 网络围观界定第18-19页
    第二节 网络围观的起因第19-20页
        一、情绪感染引发网络围观第19页
        二、社会互动推动网络围观第19-20页
        三、匿名效应助力网络围观第20页
    第三节 网络围观的特征第20-23页
        一、互动性与及时性第20-21页
        二、自由性与安全性第21页
        三、情绪化与非理性第21-22页
        四、个性化与群体极化第22-23页
第二章 网络围观偏差分析第23-32页
    第一节 网络围观行为失范透视第23-25页
        一、网络围观行为失范第23-24页
        二、虚假信息广泛扩散第24-25页
        三、道德责任缺失第25页
    第二节 网络围观行为偏差的成因第25-28页
        一、技术层面——信息共享与隐私权第25-26页
        二、表达层面——话语自由与社会责任第26-27页
        三、舆论层面——舆论导向与诚信危机第27-28页
    第三节 网络围观行为失当的影响第28-32页
        一、网络信息真假难辨第28-29页
        二、围观对象深受伤害第29-30页
        三、暴力事件层出不穷第30-31页
        四、道德关系产生异化第31-32页
第三章 网络围观行为的引导策略第32-48页
    第一节 引导网络围观行为的必要性第32-35页
        一、政治学视角:依法治国和健全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第32-34页
        二、传播学视角:促进网络信息有序传播的需要第34-35页
    第二节 网络围观行为的规范原则第35-37页
        一、预防与治理相结合第35-36页
        二、信息透明与政务公开第36页
        三、积极面对围观行为与主动处理围观压力第36-37页
    第三节“硬控制”与“软引导”结合第37-48页
        一、引导、控制与管理围观主体行为第37-40页
        二、预警、监控与治理——提高政府应急处理能力第40-44页
        三、重视、把关与完善——媒体发挥引导作用第44-48页
结论第48-49页
参考文献第49-53页
致谢第53-54页
附:攻读研究生期间已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第54页

论文共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双微时代”纸媒的变革与坚守
下一篇:基于多Agent的信息物理融合系统协作逻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