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6-7页 |
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7-18页 |
1.1.1 社会背景:建设节约型社会 | 第17页 |
1.1.2 资源背景:土地资源不可再生 | 第17页 |
1.1.3 高校现状分析 | 第17-18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8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8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8页 |
1.3 既往研究文献综述 | 第18-20页 |
1.3.1 集约化利用国内外相关研究 | 第18-19页 |
1.3.2 高校校园国内外相关研究 | 第19-20页 |
1.3.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 第20页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0-21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5 论文框架 | 第21-22页 |
第二章 高校教学区集约化理论解析 | 第22-29页 |
2.1 高校教学区概念解析 | 第22-24页 |
2.1.1 高校 | 第22页 |
2.1.2 高校教学区 | 第22-24页 |
2.2 高校范畴的集约化理论平台 | 第24页 |
2.3 高校教学区集约化内涵 | 第24-25页 |
2.4 高校教学区集约化特征 | 第25-27页 |
2.4.1 高校教学区空间与高校系统密切关联 | 第25页 |
2.4.2 功能要素及空间规模高度聚集 | 第25页 |
2.4.3 功能构成趋向有机融合 | 第25页 |
2.4.4 空间构成趋向深层立体开发 | 第25-26页 |
2.4.5 空间品质趋向舒适性 | 第26页 |
2.4.6 空间集聚度趋向理性协调 | 第26-27页 |
2.5 高校教学区集约化目标 | 第27-28页 |
2.5.1 提高教学区便捷性和凝聚力 | 第27页 |
2.5.2 扩大高校教学区空间容量 | 第27页 |
2.5.3 优化高校教学区系统功能 | 第27-28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基于问卷调查法的高校教学区集约化实例分析 | 第29-43页 |
3.1 实际案例基本信息 | 第29-32页 |
3.2 研究工具——问卷设计 | 第32页 |
3.2.1 基本情况问卷 | 第32页 |
3.2.2 满意度问卷 | 第32页 |
3.3 调查问卷信度分析 | 第32-33页 |
3.4 样本分布 | 第33-34页 |
3.5 调查结果分析及建议 | 第34-4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高校教学区集约化实例分析 | 第43-70页 |
4.1 本章分析方法 | 第43页 |
4.2 AHP层次结构模型 | 第43-48页 |
4.2.1 各级指标及指标选择 | 第43-44页 |
4.2.2 各层级目标、指标释义 | 第44-48页 |
4.2.3 结构模型建立 | 第48页 |
4.3 高校教学区实例AHP分析 | 第48-53页 |
4.3.1 构造判断矩阵 | 第48-50页 |
4.3.2 专家填写《专家评分表》 | 第50-52页 |
4.3.3 评分结果带入AHP软件进行计算分析 | 第52-53页 |
4.3.4 一致性检验 | 第53页 |
4.4 AHP目标层计算结果的集约化分析 | 第53-55页 |
4.4.1 各层级指标对总目标权重值 | 第53-55页 |
4.4.2 三级目标层指标对二级目标层权重值 | 第55页 |
4.5 AHP准则层计算结果集约化分析 | 第55-59页 |
4.5.1 准则层各项指标对三级目标层权重值 | 第55-58页 |
4.5.2 准则层各项指标对二级目标层空间组织权重值 | 第58-59页 |
4.5.3 准则层各项指标对二级目标层空间利用权重值 | 第59页 |
4.6 对实例评分结果AHP分析 | 第59-63页 |
4.7 准则层各项指标在各个项目总权重值中贡献值 | 第63-68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五章 高校教学区与集约化相关联指标的实证分析 | 第70-96页 |
5.1 关于教学区与其它元素组织相关联指标的实证分析 | 第70-74页 |
5.1.1 教学区与其它元素组织相关联指标的权重值加权统计对比 | 第70-72页 |
5.1.2 教学区与校园其它功能区位置关系实证分析 | 第72-73页 |
5.1.3 教学区与校园内部道路位置关系实证分析 | 第73-74页 |
5.1.4 教学区与校园出入口位置关系实证分析 | 第74页 |
5.2 关于教学区自身空间组织相关联指标的实证分析 | 第74-84页 |
5.2.1 教学区自身空间组织相关联指标的权重值加权统计对比 | 第74-76页 |
5.2.2 教学区空间组织类型实证分析 | 第76-77页 |
5.2.3 教学区景观绿化实证分析 | 第77-82页 |
5.2.4 教学区建筑间距实证分析 | 第82-84页 |
5.3 关于空间整合利用相关联指标的实证分析 | 第84-92页 |
5.3.1 空间整合利用相关联指标的权重值加权统计对比 | 第84-86页 |
5.3.2 功能空间整合叠加实证分析 | 第86-87页 |
5.3.3 建筑的架空及灰空间利用实证分析 | 第87-90页 |
5.3.4 屋顶利用及立体化活动平台实证分析 | 第90-92页 |
5.4 关于开发强度相关联指标的实证分析 | 第92-94页 |
5.4.1 开发强度相关联指标的权重值加权统计对比 | 第92-94页 |
5.4.2 案例项目实际指标分析 | 第9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4-96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96-100页 |
6.1 各章归纳与总结 | 第96-98页 |
6.2 研究结论 | 第98-99页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99-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3页 |
附录 | 第103-12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