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 | 第10-16页 |
1.2.1 国内外在输电塔疲劳损伤方面的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2 国内外在输电塔抗震方面的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第2章 损伤钢材的本构模型及地震选取 | 第18-27页 |
2.1 疲劳损伤的定义及计算 | 第18-21页 |
2.1.1 循环应力幅单控损伤累积模型 | 第18-19页 |
2.1.2 塑性应变单控损伤累积模型 | 第19页 |
2.1.3 有效弹性模量单控损伤累积模型 | 第19-20页 |
2.1.4 变形和滞回耗能双控损伤累积模型 | 第20页 |
2.1.5 本文中损伤取值 | 第20-21页 |
2.2 考虑损伤的钢材本构模型 | 第21-22页 |
2.3 地震波选取 | 第22-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损伤状态输电塔及塔线体系动力特性分析 | 第27-39页 |
3.1 建立输电塔线体系模型 | 第27-34页 |
3.1.1 输电塔模型的建立 | 第27-31页 |
3.1.2 绝缘子模型的建立 | 第31页 |
3.1.3 导线模型的建立 | 第31-32页 |
3.1.4 塔线体系模型的建立 | 第32-34页 |
3.2 单塔模型动力特性分析 | 第34-37页 |
3.3 输电塔线体系模型动力特性分析 | 第37-3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4章 损伤状态输电塔抗震分析 | 第39-58页 |
4.1 输电单塔顶点位移时程分析比较 | 第39-44页 |
4.1.1 EI Centro地震波输入 | 第39-40页 |
4.1.2 Taft地震波输入 | 第40-41页 |
4.1.3 宁河地震波输入 | 第41-42页 |
4.1.4 迁安地震波输入 | 第42-43页 |
4.1.5 四种地震波作用下顶点位移峰值对比 | 第43-44页 |
4.2 输电单塔关键杆件应力时程分析比较 | 第44-57页 |
4.2.1 EI Centro地震波输入 | 第45-48页 |
4.2.2 Taft地震波输入 | 第48-51页 |
4.2.3 宁河地震波输入 | 第51-53页 |
4.2.4 迁安地震波输入 | 第53-56页 |
4.2.5 四种地震波作用下杆件最大应力峰值对比 | 第56-57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5章 损伤状态输电塔线体系抗震分析 | 第58-79页 |
5.1 输电单线体系塔顶点位移时程分析比较 | 第58-65页 |
5.1.1 EI Centro地震波输入 | 第58-59页 |
5.1.2 Taft地震波输入 | 第59-60页 |
5.1.3 宁河地震波输入 | 第60-61页 |
5.1.4 迁安地震波输入 | 第61-63页 |
5.1.5 四种地震波作用下顶点位移峰值对比 | 第63-64页 |
5.1.6 输电塔与塔线体系位移峰值对比 | 第64-65页 |
5.2 输电塔线体系关键杆件应力时程分析比较 | 第65-78页 |
5.2.1 EI Centro地震波输入 | 第65-68页 |
5.2.2 Taft地震波输入 | 第68-71页 |
5.2.3 宁河地震波输入 | 第71-74页 |
5.2.4 迁安地震波输入 | 第74-76页 |
5.2.5 四种地震波作用下杆件截面轴向最大应力峰值对比 | 第76-77页 |
5.2.6 输电单塔与塔线体系杆件截面轴向最大应力峰值对比 | 第77-78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附录 | 第85-98页 |
附表 1 | 第85-88页 |
附表 2 | 第88-92页 |
附表 3 | 第92-93页 |
附表 4 | 第93-94页 |
附表 5 | 第94-95页 |
附表 6 | 第95-98页 |
致谢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