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西江经济带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18-23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8-20页 |
2.1.1 环境承载力 | 第18页 |
2.1.2 旅游环境承载力 | 第18-20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0-23页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0-21页 |
2.2.2 系统科学理论 | 第21页 |
2.2.3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 第21-23页 |
3 广西西江经济带旅游发展环境分析 | 第23-37页 |
3.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3-30页 |
3.1.1 区域范围 | 第23-24页 |
3.1.2 自然环境 | 第24-28页 |
3.1.3 社会经济环境 | 第28-30页 |
3.2 区域旅游业发展现状 | 第30-37页 |
3.2.1 旅游发展水平 | 第30-33页 |
3.2.2 旅游产业地位 | 第33-35页 |
3.2.3 旅游资源 | 第35-37页 |
4 旅游环境承载力分析方法及指标体系 | 第37-51页 |
4.1 旅游环境承载力分析方法 | 第37-42页 |
4.1.1 状态空间法 | 第37-39页 |
4.1.2 标准差与变异系数 | 第39-40页 |
4.1.3 层次聚类法 | 第40页 |
4.1.4 灰色预测方法 | 第40-42页 |
4.2 旅游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 | 第42-46页 |
4.2.1 指标选取原则 | 第42-43页 |
4.2.2 指标选取方法 | 第43-44页 |
4.2.3 指标确定及解释 | 第44-46页 |
4.3 旅游环境承载力各指标理想状态值确定 | 第46-48页 |
4.4 指标标准化及权重确定 | 第48-51页 |
5 广西西江经济带旅游环境承载力分析 | 第51-68页 |
5.1 广西西江经济带旅游环境承载力计算 | 第51-54页 |
5.2 广西西江经济带旅游环境承载力时间变化分析 | 第54-61页 |
5.3 广西西江经济带旅游环境承载力区域差异分析 | 第61-66页 |
5.3.1 旅游环境承载力区域差异变化分析 | 第61-62页 |
5.3.2 旅游环境承载力区域分类 | 第62-66页 |
5.4 广西西江经济带实际旅游环境承载量预测 | 第66-68页 |
6 广西西江经济带旅游环境承载力调控对策 | 第68-74页 |
6.1 生态环境保护 | 第68页 |
6.2 区域旅游布局 | 第68-71页 |
6.2.1 两个旅游中心城市 | 第68-69页 |
6.2.2 两个旅游发展区 | 第69-71页 |
6.2.3 两条旅游发展带 | 第71页 |
6.3 旅游设施建设 | 第71-72页 |
6.4 区域经济发展 | 第72-73页 |
6.5 区域旅游协调 | 第73页 |
6.6 旅游环境管理 | 第73-74页 |
7 结论与讨论 | 第74-75页 |
7.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74页 |
7.2 研究的不足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附录 | 第79-8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