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1页 |
1.1 土壤有机砷污染现状 | 第15-16页 |
1.1.1 进入土壤环境的有机砷 | 第15页 |
1.1.2 有机砷的生态毒性 | 第15-16页 |
1.2 洛克沙胂在土壤中的转化 | 第16-17页 |
1.2.1 洛克沙胂的生物转化与非生物转化 | 第16页 |
1.2.2 土壤中的砷形态转化 | 第16-17页 |
1.3 希瓦氏菌转化污染物的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1.4 铁矿对土壤中砷污染物迁移性的影响 | 第18-19页 |
1.5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1.5.1 研究目的 | 第19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第二章 环境条件对洛克沙肿在土壤中的生物转化的影响研究 | 第21-32页 |
2.1 引言 | 第21页 |
2.2 试验材料和方法 | 第21-25页 |
2.2.1 实验土样 | 第21-22页 |
2.2.2 实验设置 | 第22页 |
2.2.3 土样中洛克沙肿等砷化物的提取 | 第22-23页 |
2.2.4 分析测试 | 第23页 |
2.2.5 FDA水解酶活性测试 | 第23-24页 |
2.2.6 生态毒性分析 | 第24页 |
2.2.7 死活菌染色 | 第24页 |
2.2.8 动力学模型 | 第24-25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5-31页 |
2.3.1 微生物在洛克沙胂转化过程中扮演的角色 | 第25-26页 |
2.3.2 温度对洛克沙胂生物转化过程的影响 | 第26-27页 |
2.3.3 含水率对洛克沙胂生物转化过程的影响 | 第27页 |
2.3.4 土壤中洛克沙胂转化过程中无机砷的释放 | 第27-28页 |
2.3.5 土壤中洛克沙胂的生物转化对FDA水解酶活性的影响 | 第28-29页 |
2.3.6 土壤中洛克沙胂生物转化过程中的生态毒性测试 | 第29-3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S. oneidensis MR-1对洛克沙胂的生物转化研究 | 第32-44页 |
3.1 引言 | 第32页 |
3.2 试验材料和方法 | 第32-34页 |
3.2.1 细菌培养 | 第32-33页 |
3.2.2 微生物直接还原洛克沙胂 | 第33页 |
3.2.3 可溶性Fe(Ⅲ)对S. oneidensis MR-1转化洛克沙肿的影响 | 第33页 |
3.2.4 细菌生物质测试 | 第33-34页 |
3.2.5 化学分析 | 第34页 |
3.2.6 透射电镜和X射线衍射仪分析 | 第34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4-42页 |
3.3.1 外加碳源存在下S.oneidensis MR-1转化洛克沙胂的动力学分析 | 第34-35页 |
3.3.2 洛克沙肿浓度对洛克沙肿转化动力学的影响以及相对应的细菌生长 | 第35-37页 |
3.3.3 可溶性Fe(Ⅲ)的存在促进洛克沙胂的生物还原 | 第37-39页 |
3.3.4 次生铁矿的表征及砷的固定 | 第39-42页 |
3.3.5 环境影响 | 第4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四章 铁矿吸附和共存磷酸盐对S.oneidensis MR-1生物转化洛克沙胂的影响研究 | 第44-60页 |
4.1 引言 | 第44页 |
4.2 材料和方法 | 第44-47页 |
4.2.1 人工合成水铁矿和针铁矿 | 第44-45页 |
4.2.2 铁矿吸附洛克沙胂 | 第45页 |
4.2.3 细菌培养 | 第45页 |
4.2.4 实验设置 | 第45-46页 |
4.2.5 化学分析 | 第46-47页 |
4.2.6 矿物的表征 | 第47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7-59页 |
4.3.1 铁矿对洛克沙肿的吸附 | 第47-49页 |
4.3.2 吸附洛克沙胂的铁矿的生物还原以及砷化物的释放 | 第49-51页 |
4.3.3 吸附洛克沙肿对S.oneidensis MR-1还原铁矿的影响 | 第51-53页 |
4.3.4 共存磷酸盐对希瓦氏菌还原铁矿过程中次生铁矿生成的影响 | 第53-56页 |
4.3.5 吸附洛克沙胂对S.oneidensis MR-1还原铁矿过程中次生铁矿生成的影响 | 第56-57页 |
4.3.6 次生铁矿的形成对砷化物化学形态的影响 | 第57-5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0-62页 |
5.1 结论 | 第60页 |
5.2 展望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71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清单 | 第71页 |